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好莱坞烂片为何在中国票房大卖?

2015年09月24日 10:35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 

  禾刀

  据《参考消息》日前报道,有外媒以《好莱坞依赖中国,只要能在华上映烂片也不亏》为题,报道了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的“甜蜜岁月”:好莱坞为了挽救大制作电影,已经产生了对中国观影者的依赖,而且中国的票房越高,就会有越多的电影制作公司被迫迎合中国人的口味。从最近几年在中国票房大卖的好莱坞影片来看,这意味着电影要追求特效和宏大的场面。

  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不仅好莱坞大片,就是国内也曾以此作为票房的“硬通货”。倘若不是国内第五代导演10多年前大片征途上同时折戟,今天国内银幕上肯定大片横飞烂片乱舞。正因为国内大片制作技术同好莱坞还存在量级差距,使得大片技术实力更为雄厚的好莱坞影片更有机可乘。从这一角度讲,好莱坞大片哪怕烂片在华仍有市场不难理解。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分析往往能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2014年全国总票房为290亿元,其中进口片票房为132.64亿元,占总票房的46%。而2013年,进口片票房为90.02亿元,占总票房41.35%。在进口片总数相对固定情况下,进口片票房占比呈现高增长之势,增速高于全国总票房增速。而2014年全国上映可计票房国产新片278部,票房过亿的有66部,票房2000万元以上的125部,不到总数的一半。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国产片票房只能用惨淡形容,甚至不乏连“惨淡”二字都不够格的影片——不少影片拍竣之时,便是库房铁将军把门之日。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却不能排除观众有“遗珠”之缺,一些优秀作品未能获得票房上的认同。比如许鞍华以萧红为主题的《黄金时代》集中了诸多优秀艺人加盟,其创新传记拍摄模式,为该片在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和第51届台湾金马奖上收获颇多。但该片最终票房只有区区6000万元,还不及投资的7000万元。这一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2010年,由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拆弹部队》最终票房只有1300万美元,但这并不妨碍该片在第82届奥斯卡上大放异彩——毕格罗力压其前夫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一举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6项大奖。值得一提的是,后者全球票房高达27亿美元。

  有“遗珠”现象但这并非那些票房惨淡国产片的主流。即便是那些票房过亿或者数亿的影片,近年来遭遇“口水与票房”齐飞的壮观景象绝非个别。更有甚者,为了推高票房,刻意在影片中植入“槽点”,为后续炒作“续热”提供素材。刘德华、葛优等明星就曾为出演烂片而公开道歉。另一方面,本应在影片品质上保持足够矜持姿态的评价体系,早就沦为圈内人士把玩的江湖“法术”。象征国产影片最高荣誉的华表奖和金鸡奖,“双黄蛋”和“多黄蛋”早就不是什么新闻,当然也未曾撩拨起观众的观影热情。

  倒不是说进口的好莱坞大片品质一定比国产片好,但在国内这个“烂片横飞”的“食烂”票房生态里,“好莱坞大片”仍有剩余价值可挖,进口烂片坐收渔翁之利再正常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无论进口片还是国产片,在一个审美正常的观影生态里,烂片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靠些花里胡哨的伎俩“骗”取票房。与其指责好莱坞烂片,不如理顺国内票房秩序,即既方便观众用脚投票,同时也要端正影片评价体系。只有形成高品质影片充分竞争的局面,烂片不论国产还是进口,才可能被真正淘汰出凭借“品质说话”的票房市场。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