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95岁抗战老兵写10万字家族自传 系吴良镛表哥

2015年10月22日 09:54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 

  10月20日,95岁的徐达友老人讲述抗战往事 现代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10月18日,现代快报联合南京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联盟,举行了江浙沪三地抗战老兵重阳聚会活动。10月19日,住在南京太平桥南的徐达友老人看到报道后,兴奋地打来电话:“我和他们一样,也是一名抗战老兵!”老人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参加这种活动。 现代快报记者 付瑞利

  老兵来电

  “我也是抗战老兵,

  希望以后加入重阳聚会”

  10月20日下午,现代快报记者来到太平桥南一小区内,见到了95岁的徐达友。老人短发花白,一见面,就乐呵呵地打招呼、让座。

  一旁的儿媳戴芳介绍,10年前,公公就被查出患癌,但目前身体还算硬朗,只是听力有些差。“看到你们组织了抗战老兵重阳聚会活动,老人以后也想参加,所以打电话找到你们。”

  戴芳说,公公徐达友是个老南京,1921年出生在太平桥南一个小商人家庭,后来遇上战争,逃难到安徽。在安徽时,他成了部队的一名看护兵。

  “我是抗战老兵。我的部队生涯,占据了我17岁到23岁的青春年华。”徐达友更希望,自己能以抗战老兵的身份被更多人知道。也正是因此,当他得知上周末有76位抗战老兵齐聚南京共度重阳的活动后,也想找到这些战友,加入到这个群体中。

  抗战岁月

  17岁时逃离南京,在安徽入伍,与家人一别数年

  徐达友在年轻时加入的是哪支部队,他又有怎样的抗战经历呢?根据老人的口述情况和他写的《我的家庭情况及自传》,现代快报记者在南京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联盟志愿者唐恺的帮助下,对他自述的在抗战期间的经历,进行了初步核实。

  徐达友告诉现代快报记者,1935年,父亲去世,此后家里靠母亲开店为生。1937年冬,鬼子打到江阴一带时,南京城乱得不成样子,家里的商店早已关门。“有人说,小鬼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那我们就逃吧。”于是,在母亲的带领下,他们逃难到安徽芜湖。

  “我们到芜湖只是想躲躲,避避风头,后来却发现,回不来了。”出于对战争的恐惧,徐达友又离开芜湖,避难到桐城深山里。在这里,17岁少年徐达友的人生轨迹开始转变。经人介绍,他决定告别母亲,跟随一名军医进入部队学医。徐达友参加的是陆军独立工兵第2团。起初,他只是第2团第3营的一名看护兵。

  徐达友向记者感慨说:“这一别,天各一方,直到1946年7月才团聚。”

  亲见长沙大火,至今想起直叹“惨啊”

  志愿者唐恺说,抗战期间,独立工兵团属于非战斗部队,主要承担工事构筑、桥梁隧道爆破等工作。入伍后,随着战局的变化,徐达友随部队一路后迁。

  1938年3月,独立工兵第2团奉命从湖南湘乡开赴武昌前线。“军医带领着我们4个看护兵,每人背一个牛皮药囊,我感觉很新鲜。”徐达友说,随后他们又奉命转移到离武昌60公里的纸坊驻扎。战前紧张的行军,让他第一感受到战时情况。

  徐达友回忆说,武汉会战爆发前,第2团被调往武昌珞珈山,担任指挥所的工事作业。彼时,战事紧张,日军向武汉逼近,武汉聚集了各地精英,誓死守卫大武汉。“不久,战局剧变,我营担任武汉桥梁、发电厂等大建筑的爆破任务。”徐达友被安排押运药箱乘船后撤。此后,徐达友一行向长沙行进。尽管路上不停地有人告诫,长沙有大火不能前往,但他们并没有理会。直至抵达长沙,徐达友才彻底被震惊了。他向现代快报记者描述,大火过后,长沙满城断壁残垣,有的地方还冒着青烟,上岸看看根本认不出路来,“损失惨啊!”

  不忘过去

  写下10万字的家族自传

  抗战经历成亮点

  1943年,日军侵占缅甸,第2团奉调入滇作战。部队途经贵阳时,徐达友想离开部队,到军医学校学习,几经努力最终获批,“该员求学心切,行军途中姑准其假。”至此,徐达友长达5年多的部队生涯结束了。

  2006年初秋,徐达友开始了家族自传的书写,一年后写就10万字回忆录。记者看到了这本厚达197页的回忆录,封面上写着“我的家族情况及自传”。其中,他亲历的5年多抗战生活,自然成了书中的重要内容。老人表示,这是自己掌握的第一手具体史实,自己有责任将它记下来。

  在徐达友离开部队后的生活记录中,现代快报记者看到一位大人物的名字——吴良镛,“第一站走到沙坪坝中央大学,见到了吴良镛……500元转赠给良镛。”老人说,对,这就是院士吴良镛,是我的表弟,“低调,低调。”一旁的戴芳悄悄告诉记者,当年修江宁织造府时,吴良镛曾来公公家吃饭,两位老人关系很好。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