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解放前夕上海民众排长队加油 自带干粮铺盖卷

2016年01月08日 15:0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1946年中国石油公司油料分配委员会印制的购油证

  1931年,汤仲明先生将自己发明的“木炭代油炉”装载在汽车上。实验证明,每加一次木炭汽车可行驶4小时,时速可达40公里,每公里消耗木炭1市斤,费用仅是汽油的十分之一

  一位民国司机正在为他的卡车添加木炭

  ◎李开周

  1948年12月,上海四川中路与广东路交叉口,一座加油站前排起了长队:轿车、卡车、出租车、摩托车、公共汽车……各种车辆穿插排列,车与车之间还能见到许多夹着蓝布铺盖卷、扛着铅皮汽油桶的老太太。这条人车混杂的队伍排得很长,从加油站排到了广东路,又从广东路一直延伸到了外滩。即使站到街边最高的大楼上,也望不到队伍的尽头,好像一条正在缓缓蠕动着的超级巨蟒。

  不用问,这些车都是来加油的,那些夹着铺盖卷的老太太也是来加油的。

  加油干嘛要带着铺盖呢?因为加油的人实在太多,等待加油的时间实在太长,有的人已经整整排了四十八个小时的队,仍然没有加到油。四十八个小时,那可是两天两夜,12月份的上海已经变冷了,加油的时候如果不带着铺盖,晚上会冻出病来的。

  事实上,这些人不但带了铺盖,还带了干粮和水。叫卖粽子和生煎的小贩也找到了商机,既能向大家兜售食品,还能挣到替人排队的小费。

  我们现代读者见到上述场景,估计会感到诧异。当然,我们也不是没有排过这样的长队,几年前经济适用房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有些朋友为了赶场摇号,同样是排队排到绝望。可是我们绝对不可能因为加油而排队两天两夜,更不可能排上两天两夜还加不到油。

  如果您扮成记者,去采访这支加油大军:“大家如此执着地排队加油,是因为油价马上要涨了吗?还是因为这个加油站正在搞一个非常优惠的促销活动呢?”他们会摇摇头,然后告诉您三个字:汽油荒。

  一眼药瓶那么多的汽油,叫价三万元

  所谓“汽油荒”,是指汽油短缺,市场上的供应满足不了需求。

  民国时代的中国是贫油国,从1912年到1949年,国产原油的总产量不到两百万吨,同期进口的“洋油”总量却高达两千万吨。也就是说,人民要加油,主要靠进口。

  进口货当然要贵一些。1919年,也就是五四运动那年,北京前门某药店代销英国壳牌汽油(早期北京没有加油站,汽油由洋药行代销),一加仑卖到两块大洋,比英国本土贵一倍左右。当时鲁迅家的保姆月薪也是两块大洋,青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打工的月薪是八块大洋,骆驼祥子省吃俭用拉一月洋车的收入约五块大洋。他们当然没有汽车,即使有车,也加不起油。

  最初汽油只是贵,并不缺,因为私家车极少,机关用车也不多见,汽油消耗量不大。到了抗战时期,国军要用油,日军要用油,来华援助的美国飞行员更离不开汽油,战争消耗汽油的速度比什么都快,于是出现严重短缺。

  国民党政府在陪都重庆提出一个口号:“十万青年十万军,一滴汽油一滴血。”意思是组织青年参军抗日,同时呼吁国民节约汽油。日伪政府则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搞起“火油管制”,禁止市民用汽油炉做饭,限制大家点煤油灯的时间。

  1945年,日军投降,抗日战争结束了,可是国共内战又打响了,汽油短缺的现象非但没结束,反而更加严重了。倒不是说国共内战比抗日战争需要更多汽油,而是因为二战之后全世界都在闹油荒,为了保证本国的供应,美国政府一度停止向我们出口汽油。

  1948年,伴随着严重的通货膨胀,汽油零售价飞涨,一份报纸上刊登出消息:“在玻璃柜里,一小瓶眼药水瓶大的玻璃瓶里的汽油,作灌入打火机用的,原本是一万元,现今是三万元。”

  1948年1月6日,德士古公司北京分部规定汽油每加仑零售价上调至五十万元,相当于纱厂经理一个月的工资。民国汽车较为耗油,当时福特公司出产的家用T型车,五个座位,加一加仑汽油,只能在城区行驶10公里。

  汽油涨到如此地步,老百姓肯定加不起,有钱人也不一定舍得开车上街,照理说加油站已经没有生意了。可是不然,在上海、南京、天津、广州,这些大城市的加油站前都排起了长队,有车一族来加油,没车的老百姓也来加油。几户人家共同集资,凑出钱来加一桶汽油,回家埋到地底下,过一个月再卖掉,换钱买米。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汽油一天一个价,比黄金涨得都厉害,买了汽油囤起来,可以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国民党政府出台限油令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输送油料管理委员会”,简称“输管会”。这个机构成立的初衷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对严重短缺的汽油进行合理配给,最大限度减少民间的汽油配额,优先保证军队和工厂的配额。

  1947年7月,输管会出台《各级加油站供给办法》:“甲种加油站每日供油九百加仑,乙种加油站每日供油七百加仑,丙种加油站每日供油二百加仑。”

  1947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出台《私人汽车使用限制办法》:“私人汽车用油凭行车执照,每三个月向当地主管交通管理机构领取购油证,所需汽油每辆每月以六十加仑为限。违反规定者,由交通管理机构吊销其牌照与行车执照。”

  也就是说,私家车想去加油站加油,必须带着政府发给的“购油证”,没有购油证就不许加油。每加完一次油,加油站的人就在你的购油证上填上数字,填够六十加仑,你这个月就不能再加了。

  1948年1月,国民党政府又把私人汽车的每月加油限额降低到二十加仑。前面说过,一加仑汽油只够跑十公里,二十加仑自然是二十公里,从通州开车来一趟市区,一个月的加油限额就用完了。

  烧油汽车纷纷改烧炭

  有车而加不到油,只能把车束之高阁。民国报纸上刊登过一篇《男女明星的脚踏车热》,说胡蝶、周璇、陈娟娟、陈云裳、顾兰君等等上海滩大明星原先都有汽车,因为政府限油,所以开始骑自行车,“电影界里四轮变两轮之风盛极一时”。

  可是运货的卡车和拉座的公共汽车不能停啊,于是各种各样的“新能源”应运而生:煤炭车、木炭车、桐油车、酒精车,纷纷上路。

  木炭汽车最流行:请人简单改一下发动机,然后在车身后面装一个“煤气发生炉”,炉子上面放一个水罐,炉子旁边接一根管子,往发动机上一接,木炭车就成了。开车之前,把木炭装入炉子,生火点着,待炉子里的炭烧到一半,打开水罐,滴入冷水,使木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煤气,然后再拉开风门,用摇柄摇车点火。

  木炭燃烧很快,平均每跑二十公里就要加一次炭。所以在当年的京津公路上,每隔二十公里就设有一处“加炭站”,防止长途汽车熄火趴窝。假如错过了加炭站,客车无法前行,司机只好发动乘客下去找木柴。

  最奇葩的是上海街头还出现了马拉汽车,当时新民报主笔张慧剑写道:“上海油竭,汽车作废者以数万计,最近乃有人试行马拖汽车,拆去前部引擎或更去篷顶,减车重,以马曳之,疾行于光滑之沥青路上,速度约为每六分钟一公里。”供图/李开周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