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剧院总数超2000家 九成“建得起,养不起”

2016年01月14日 11:03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王佳佳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建剧院,但随之而来面临的是运营、管理挑战。以2013年为例,除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其他地区专业剧场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年均演出场次只有58场,全年演出超过50场的,只占剧场总数的35%。”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中国剧院管理论坛上,指挥家陈佐湟用一组数据,给当下“剧院建设热”泼了一盆冷水。

  在这场云集国内顶尖艺术机构高层管理者、高校学者、艺术家等的专业论坛上,近百位与会者围绕剧院运营与艺术发展的关系、管理人才的培养、剧院经营模式的建设等议题,展开了一场长达4小时的头脑风暴。

  据统计,自1998年至今,我国新建和改建的剧场达260余个,目前国内剧院总数已超过2000余家。然而,剧院管理的“软科学”却跟不上剧院建设的速度,成为当下我国剧院建设发展的一大痛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卢向东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管、用’的相互脱节,是国内剧院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建’只用三至五年,而‘管’和‘用’则是剧场的一辈子。目前在剧院产业中屡屡出现‘重建设、轻管理’和‘建得起,养不起’等现象。”《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陈原也说:“国内剧院有90%左右都在以租场的方式生存,经营业态普遍不理想。”

  “中国剧院人不仅要着眼当下,更要放眼未来,积极推进相关学科的建设,为剧院行业培养千千万万的后备军,中国剧院的发展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前景。”北京大学歌剧研究会会长金曼一席话,引起了不少与会专家关于剧院管理人才培养的讨论。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张蓓荔表示:“艺术机构与艺术高校的携手合作是一种很可贵的尝试,只有让艺术管理这一学科走出校园的象牙塔,才能真正与实践对接、与行业对接。”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宇,则明确抓住了剧院人才培养的肯綮:“当前中国剧院管理最大的短板,说到底就是院长这个职位。剧院管理的水平是由院长的能力与水平决定的。”陈佐湟也表示:“任何一个剧院,都需要一位出色的掌舵人。中国剧院的运营发展,要从培养院长这个源头抓起。”

  怎样才是一种科学的剧院运营模式?在座的各位专家举出了不少例子。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上海大剧院院长张哲介绍,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上海文化广场剧院这三家艺术机构根据自身特点,确立了不尽相同的运营模式,差异化经营,各自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还实现了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有力推动了上海演艺市场的繁荣。

  论坛上,被更多专家点赞的例子,则是运营8年的国家大剧院。8年来,国家大剧院形成了独有的“NCPA模式”——以节目演出、剧目制作、艺术普及为核心业务,以传播交流、市场营销、品牌塑造为重要手段,以专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和高技术保障为强力支撑。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刘文国表示,大剧院模式带给行业的两点启发特别宝贵:一是既坚守了艺术水准的高门槛,又兼顾了公益惠民的低门槛;二是既凸显出引进世界一流节目的“码头”作用,又发挥了推广展示民族经典文化的“源头”作用。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