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红包照片为何不叫好?

2016年01月28日 11:27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 

  1月26日傍晚5时,微信朋友圈推出“红包照片”功能,照片加了一层雾化、磨砂玻璃效果,好友需要支付红包才能查看朋友圈照片、点赞或评论。“红包照片”一出,瞬间刷爆朋友圈,引起广泛热议。有网友随即表示,“现如今,想看清一个人还是得靠钱”。不过,随后微信立即取消了该功能,关于此事,腾讯官方回应:“红包照片”仅在昨天限时公测,发布的红包照片也将在当日24点被删除。据官方回应,此功能除夕夜将再次开放。(1月27日《北京娱乐信报》)

  ●理解

  不妨一笑而过

  当朋友圈被一片模糊照片刷屏时,85.64%的人表示“很无聊,不想再看了”。“离开了钱朋友圈也就只剩下了一个圈了。”“发红包看照片”真的可恶到了如此地步?人们之所以如此反感,是因为朋友圈已经“满圈皆是黄金甲”,卖食品的,卖电器的,发布假广告的,见面就要红包的。可是,这次的“发红包看照片”则和这些有着明显区别,这并非利益化的生意,而是一次娱乐活动。

  表面上看,“发红包看照片”是借助了人们好奇的心理,换取点击照片的利益,而实际上这个红包也仅仅是象征性的,不过就是几块钱。虽然是在朋友圈子里,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发红包看照片”的发布者都是朋友,这样的照片实际上是没有吸引力的。大家想看的是自己好朋友发布的照片。你点击了朋友的照片,朋友也会点击你的照片,你给朋友发了红包,朋友也给你发了红包,一来一去,都没有啥损失。

  倒是可以有惊奇的收获。或许朋友发布的照片就是那些尘封的友谊,看看那些过去了很多年的合影,就会收获不少的回忆和感动。“发红包看照片”不过就是一个开心的小游戏,不仅可以增加朋友之间的友谊,而且还能有开心的幸福,我们又何必非要纠结于是不是属于“网络乞讨”?真正想依靠“发红包看照片”发财的能有几个人?大多数人只是为了好玩而已。“发红包看照片”的火爆,恰恰印证了我们需要更加新颖的娱乐方式。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放了假我们还能玩点啥?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导致了泛娱乐的出现,而很多娱乐方式又是没有新意的。但愿,网络运营商能开发更多可以给我们一点小惊喜的娱乐方式,让我们的生活不再如此单调。

  “发红包看照片”没有那么可怕,也没有那么龌龊。想玩就玩,不想玩我们何不一笑而过?

  郭元鹏

  ●延伸

  局部创新的启示

  自打有了微信,许多人的生活内容、生活节奏、甚至生活法则都发生了变化,一个随身的朋友圈和朋友群、工作群让人欲罢不能。但是,这种热度在不断地递减、递减。手机的应用让人们感到新鲜,但是,这种新鲜感并不能长久地无变化地保持下去。互联网公司的生命在于创新,所以,各种新玩法就层出不穷,就像这次的“模糊照片+红包”。

  不过,基于一种基本形态的创新,仍然是枝节的、细微的而不是革命性的,火爆一时,却迅速冷却。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相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非常明显。因此,这些公司也承受着巨大压力。每个人都在寻找引爆关注的热点,但是,也都在不断的失败和冷却中痛苦。微博已经尝到了滋味,尽管它放开了140的字数限制,仍然无法与压倒性优势的微信抗衡,整体市场缩水不可逆转。一种新媒体能否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还需要很多年的研究、观察与投入,问题在于很多新媒体还没有撑到那个时候就已经死掉了,这种悲剧也是无可奈何的。

  互联网在门户、博客、微博、微信、客户端这样一步一步的发展着,究竟如何演化推进还是一个未知数。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报纸、广播、电视依旧活着,并没有被取代和消亡,说明媒体的活力和生命力是不断地延展和生发的。不管关注度和市场价值如何变化,媒体的属性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是不会变化的。因此,传统媒体的从业者不必纠结担心,而是应该顺势而为,多在形式与内容上下工夫。毕竟,环境变了,谁也不能等着天上掉馅饼。

  模糊照片是微信的一个小动作、小创新,目的在于保住微信红包的市场份额。不过透过这一个小小的局部创新,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对新鲜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都趋之若鹜。擦掉模糊的乐趣和探求照片内容的双重乐趣都会让他们支付一点费用,这一点点的费用就会养活一个产业。这足以让我们去认真借鉴思考了。丁晓阳

  ●反对

  伤害“不打扰用户”规则

  当时,朋友圈陷入一片深度雾霾。不过,很多人可能还没来得及玩,红包照片功能就已经下线了。该功能使用时标注,当晚20点之前可用,0点删除照片。但在18点左右,微信“红包照片”功能就已经下线。

  对于红包照片功能提前下线,网友普遍猜测可能与色情照片大量传播有关,西安公安官方微博更是提醒,此举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这也给红包照片功能能否在除夕夜再度开启,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如果仅就朋友圈观感来说,红包照片的效果尽管堪称轰动,好评却未必如潮。“看到裸照最多的一天”、“看到马赛克最多的一天”、“被朋友圈欺骗最多的一天”、“穷人交不起朋友”、“看清一个人还是得靠钱”……尽管谁都知道这是个游戏,但非要说它创造了任何值得一提的价值,甚至拔高到“再一次创造奇迹”的高度,我真的只能呵呵。

  微信红包曾让微信支付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支付宝历经十年才完成的用户积累,去年跟央视春晚的合作又让它再下一城。可是今年,央视春晚的合约已被支付宝重金拿下。在此背景下,微信红包今年的创意,未免有点“着急”。

  支付宝的弱点在于社交功能不足,微信红包的弱点则在于它只是一个社交游戏,而社交并不等于社交金融。除了红包社交之外,微信缺少消费大数据的支撑。从查漏补缺这一点上讲,红包照片并没有拓展任何新的领域,无助于补齐腾讯在互联网金融上的短板。不仅如此,即便只在社交领域,红包照片也有点要把朋友圈“玩坏”的感觉。这种营销给朋友圈带来的骚扰,其实早已偏离了最初设想,不打扰用户的价值观被深深伤害。

  舒圣祥

  ●剖析

  可能透支朋友圈的信任

  匆忙下线源于不雅照片的“红包诱引”,让整个朋友圈出现了涉黄的风险,一些公安机构在微博上的提醒,自然让平台方有所顾忌,再加上这种未经付费都看不到的图片。朋友圈如果被全面视觉污染,并出现“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的苗头和可能,那么平台将应为此承担连带责任。因为从某种意义讲,恰是这种被雾霾的技术功能出炉,为“不法诱取红包”而提供了便利。

  从舆情来看,被相关方盛赞的技术创新并没有多少人抱以好感。相反,朋友圈中越来越多的“杀熟行为”,已让很多人对其安全性、道德性和合法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平台方在推出相关功能之时,如何做好自身的把关,表面上是一个技术应对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道德和法律的边界问题。否则就可能透支朋友圈的信任,让红利的功利作用污染整个朋友圈的生态。

  正如有人指出,所谓的微产品、微创新,除了插科打诨骗哄朋友打点零钱到自己账上,换取要红包者短暂的快感与兴奋以及由此激发的互相效仿之外,其给用户带来了什么正向价值,又到底愉悦了用户什么?犹记得,1月10日,“微信的故事”微信公开课PRO版活动上线测试,但迅速就产生了“是病毒”的谣言,谣言产生两小时内,有数百万用户开始解绑微信支付关联的银行卡,并在微信提现。

  微信故事成病毒,红包照片又涉黄,共同的结局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技术创新应当以方便受众为最高标准,同时应严格恪守道德边界,预防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否则就可能让诸如“照片红包”之类的游戏,最后变成一种损人不利己的“砸脚游戏”。唐伟

  ●三言两语

  纵然有很多槽点,但仍不失为一个惊喜。

  ——瓯浦垟

  刷屏了,然而我并没有上当,因为——我知道我的好友列表里没有任何帅哥。——马薇薇

  一些用户能不能不要自取其辱,平时都没人看,你配个裸照诱惑,结果放一年还收不到一块钱。

  ——李沅

  微信的红包照片表达了什么?除了尝试新奇,还有啥心理需求?那就是渴望被关注,渴望被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心理需求,不是吗?

  ——广平

  这功能不好,不过我赞成把所有的朋友圈都打码,我特想把朋友圈这功能给取消。

  ——鹭飞洲

  不抢,不发,不玩。

  ——徐亚奇

  小心以红包为诱饵让你上当受骗。大千世界,需多个心眼。

  ——图图

  这是一次成功的营销,成功的霸占你的朋友圈,成功的刷屏,成功的让你还傻乎乎的讨论对错!

  ——湘屏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