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历史上的秋千:曾是"山戎之戏" 汉武帝时宫中盛行

2016年03月31日 09:32 来源:燕赵晚报 参与互动 

  ■古时拴秋千的绳索多以兽皮制成,故秋千两字繁体均以“革”字为偏旁。井陉当地习称“悠韆”。

  《“非遗”走读》系列之四十七

  历史上,荡秋千与踏青、拔河、放风筝、蹴鞠一样,同为清明节期间流行的活动。但在井陉,它基本上是正月过会时的专属娱乐。不过,有村子为配合我的采访,将已经拆掉的秋千又架起来,使我得以见到帅小伙飞荡秋千的精彩场景。目前,井陉尚存三种不同式样的老式秋千,在平原地区此物几乎消失的背景下,堪称弥足珍贵。

  □文/图 本报记者 安春华

  相当刺激

  靠一己之力荡到8米高空并且没有安全带,你行吗?反正我是不行。

  上周五,我赶到井陉县于家乡南张井村,老远就看到村边地里支着硕大一架秋千——本来,出了正月秋千已拆,但村里为配合我采访又支了起来。目测秋千的大横梁距地面约7-8米高。从横梁上垂下来两根粗麻绳,麻绳底端绑着一块很窄的木制脚踏板,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了,结构相当简单。事实证明,结构越简单的东西,玩起来难度越大。我踩上去试了试,发现唯一能做的动作是打哆嗦。

  21岁的小伙子尹宏伟踩上去,先是村干部樊志龙从后边推了他两个来回——其实他也可以不借外力,只是有人助推比较快一些——然后他就自己发力,一下一下悠起来。屈膝,向前蹬,直起身;再屈膝,向后蹬,直起身……十四五个来回之后,就悠到了和大梁平齐的高度。这应该是极限了,再高,人们没敢尝试过。看他荡秋千,感受到什么叫青春年少。

  尹宏伟下来歇了会儿,又和樊志龙一起蹬上踏板,来了一段“双人舞”。据说,双人秋千最讲究配合,配合好了比单人能更快达到极限高度,但要配合不好就会感觉累死人。樊志龙已经50多岁,两人没敢荡太高,只荡到五六米就打住了。如果是两个小伙子,动作会更放得开。我想起一首《秋千诗》,据说是唐伯虎所作:“二女娇娥美少年,绿杨影里戏秋千。两双玉腕挽复挽,四只金莲颠倒颠。红粉面对红粉面,玉酥肩共玉酥肩。游春公子遥鞭指,一对飞下九重天。”

  诗里说的是妙龄女子。事实上,在南张井村,据村书记尹国宏介绍,还是男的荡秋千多,而且以十七八岁以上的成年人为主。“女的荡不了那么高,那需要胆量哩。”县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傅振华告诉我,往前蹬的时候不太害怕,如同上坡,速度较慢,而往下回落时,速度极快,并且一瞬间脸就朝下了,整个身体“趴”在半空中,此时除了脚蹬着踏板、手抓着绳子以外,没有其他依托,而双臂又必须撑开,不能紧紧揪着绳子,否则荡不起来。这对于人的胆量、力量以及平衡性,都是一个绝佳的考验。

  经常去游乐场的人会发现,大梁秋千有点像“海盗船”,但与“海盗船”又明显不同:前者靠人自己的力量,后者靠电力;前者让人主动适应,后者让人被动适应;前者没有座椅也没有安全带,后者什么都有;前者锻炼人,后者——不但没有体能锻炼作用,而且适应慢的人会感觉不舒服。这二者之所以让人联想到一起,仅仅因为它们的运动轨迹相同。

  ■南张井大梁悠韆之悠到高空。

  老式“空中飞椅”

  另一种让人联想到当代游乐设施的,是井陉矿区北寨村的活秋千,它很像“空中飞椅”。在整个矿区,活秋千只有北寨村有。而且,这活秋千的历史可不短了,该村原有一座铁佛寺,活秋千就建在铁佛寺内,村书记高龙虎告诉我,据《北寨史话》一书记载,铁佛寺在宋代就有。1963年,因地下采煤迁村,活秋千随村迁置在新村村委会门前广场上,一直延续到本世纪。

  活秋千的结构,我很是研究了一会儿,又咨询了几个人才弄清楚。它的主杆,当地称“老杆”,选用去皮大杨木,要求一直、二高、三粗。高到什么程度?原高达16米,迁村重建时降低了些,也有13米。老杆的下端竖直埋入地下,以求稳固。老杆的上端,倒扣一个“蒜臼子”装置,老杆则如捣蒜锤。由于“蒜臼子”很浅,怕往两边歪动,所以在“蒜臼子”口沿上又钉了四根一米来长的垂直木条,并用两个圆形铁箍固定木条,将这个长长的“筐”罩在捣蒜锤上,就不怕晃动了。在“蒜臼子”的“腹部”,交叉穿过两根方木,呈十字形,另有口字型四根小木条将其固定,使方木之间不能左右晃动;在十字方木的上边,分别用四根绳子将十字的四端系在老杆顶上,以减轻底下载人时的下拉力。好了,上下左右的稳固性都解决了,现在解决载重问题:在其中一根方木的两端,分别拴两根长麻绳,底下绑好脚踏板,这就是秋千的“座”。与“空中飞椅”有几十个椅子不同,北寨活秋千只有两个座。这两个“座”是怎么飞转起来的呢?通过绳索。十字木架四角各垂下一条大绳绑在下边的横梁上,横梁距地面一米多,推动横梁,通过绳索拉动十字木架转动,两个“座椅”就飞起来。而这横梁又是怎么固定在老杆上的呢?横梁中部凿有两个孔,一根U形木环套在老杆上再穿进两孔中,孔内以木楔子加固。这就是活秋千的整个结构。

  可以想象,木制的活秋千,刚开始推肯定感觉沉重,但一旦推起来惯性极大。傅振华说,最快时“座椅”可与顶端十字木架平行,此时悠圆(空中直径)约25米,人离地约13米,一般人是不敢达到那个高度的。更何况所谓“座椅”,只是一个踏板,没有人坐在上边,都是站着。活秋千的惊险刺激程度可以想象。

  小型“摩天轮”

  还有一种秋千,当地称“过梁秋千”,就像一座小型的摩天轮。这在矿区东王舍村。据《井陉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卷》记载,大约在19世纪末,由村里几名主事人发起,按照外地的样子画图制成。所用木料全是既粗大又结实的国槐,安置在龙岗岭庙前空地上,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原东王舍分为三个村后,中王舍和东王舍村又各自制作了过梁秋千,其中,中王舍的安置在贾凤路西大庙前,木架改成了铁架;东王舍的仍安置在龙岗岭庙前。

  过梁秋千的制法是:将四根粗大木柱分为左右两组,栽进土里,两边顶上分别搭一根小横梁,构成两个梯形。在两梯形外侧再分别用一根长柱顶住,起戗护作用。在两根小横梁的中心,开半圆形轴窝,小横梁之间架上一根3米多长的大横梁,使之能自由转动。在大横梁的中心部位,安装两个闭合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边穿透横梁,固定角度,使之侧看呈十字交叉。在两个长方形的四条短边上,分别吊装可活动的踏板(或篮筐),相当于吊着四个小秋千。玩的时候,底下由人推一下这个长方形,它就跃过横梁悠过去,所以称过梁秋千。无论它转到什么方位,四个小秋千始终朝下,站在上边的人始终头朝上。傅振华说,相对于大梁秋千和活秋千,过梁秋千更平稳、温和一些,危险性不大。尤其是把踏板改成筐,小孩子也可以放进去玩一玩。

  ■中王舍过梁悠韆——木架。  王密生 摄

  历史上的秋千及其“味道”

  最初,秋千是力量与勇敢的象征,充满男人味。早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攀缘和奔跑中,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现在这种秋千(悬挂于木架之下,有踏板),至晚在春秋时期出现在我国北方。《艺文类聚》中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古今艺术图》上也说:“此(荡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敏捷)者。” 山戎是春秋时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在燕山及周围地区,齐桓公打败山戎后,将其国土划归燕国,秋千也随之向南流传。

  在秋千由山戎的军事训练工具演变为中原人的游戏工具的过程中,它的味道发生了变化,女人味多了。汉武帝时宫中盛行荡秋千,唐人高无际作《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到了唐代,秋千仍为后宫妃嫔所喜,五代王仁裕在其笔记《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到了宋代,出现了“水秋千”,这倒应该无关女人味儿,而是男性杂耍艺人的绝活儿。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等书记载,“水秋千”表演前,先在水中置两艘雕画精美的大船,船头竖起高高的秋千架。表演时,船上鼓声大作,杂耍艺人先耍练上竿,然后按次序登上秋千,奋力悠来荡去。当秋千悠到和横梁相平时,他们双手脱绳,在空中翻个跟斗再投身入水。因表演者姿势各异,看上去惊险优美而又变化无穷。“水秋千”类似现代跳水运动,在中国杂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自唐宋以来,荡秋千习俗遍及全国。许多唐诗宋词中都有关于秋千的描述。读那些诗词,总结出四个关键词:清明、女性、香艳、相思。如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又如韩翃的《想得》:“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