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喜剧新星安冬年少学艺:偷卖鸡蛋买磁带学相声

2016年07月27日 11:21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安东(左),邵权(右)。

  深读人物

  上周日晚,东莞南城步行街的榕树下广场烈日高温余波尚在,安冬和邵权两人穿着大褂,一逗一捧,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说完传统相声《八扇屏》后满脸都是汗。去年7月19日,安冬和邵权为了在东莞推广传播相声文化,牵头在榕树下广场成立了周末相声剧场,每两周进行一次公益演出,坚持了整整一年。

  安冬和邵权是“广东省十大喜剧新星”。两人一个来自四川,一个来自河南,成长学艺的经历不同,却因都有着对曲艺发疯似的喜爱走到一起。两人搭档已有14年,演出超过2000场,“肥而不腻”是许多同行对他们的评价。2013年,两人拜相声名家姜昆为师,开始肩负起在莞邑大地传播推广相声文化的使命,他们希望有一天能向全国人民展示莞式特色的相声。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葛宇飞

  安冬、邵权重量级组合。

  拜师

  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姜昆入室弟子

  “对同道心存诚实,与艺术怀抱忠诚。”在安冬的家里,一幅书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这幅书法作品是他拜姜昆为师时获赠的。

  2007年,为了在南方推广相声,姜昆决定在广东招收10名学生,安冬和邵权经过层层选拔入围10强。2013年6月,安冬和邵权再次脱颖而出,在深圳福田福利院正式拜姜昆为师,成了姜昆的入室弟子。“我们的拜师仪式一切从简,先生给我们颁发了证书,还赠送了他的书法作品。”回忆起当时的拜师仪式时,安冬既兴奋又平静。

  安冬和邵权说,自打和姜昆接触后,他们不止一次被他的艺德感染。2012年,为了冲刺第六届CCTV相声大赛,安冬和邵权准备了军旅题材的相声作品《第一次》,想让姜昆把把关。当时姜昆正好在上海演出,安冬邵权赶到姜昆所住酒店时已是晚上11时了,“姜先生不顾疲劳一直给我们排到凌晨1时,第二天早上没吃早餐又给我们排了一遍。”安冬觉得,老师的这次指导虽然短暂却让他们的作品无论在故事结构上,还是语言“包袱”上都上了一个台阶。虽然最后没能入围央视相声大赛的总决赛,但他俩依旧觉得受益匪浅。

  由于姜昆平时演出很忙,安冬和邵权与师傅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并不多,但他们每创作一个作品都会通过网络传給姜昆,姜昆也经常给他们的作品提出实质性的意见。例如,在他们去央视参演的相声《不认倒霉》里,姜昆就亲自设计了一个“包袱”——甲:前不久我去广州古玩市场买了一个西周的古董。乙:这可值钱了。甲:后来专家一鉴定,(学专家)先生说,这不像西周的……是上周的。

  安冬语言艺术室指导小朋友学曲艺。

  学艺

  偷卖鸡蛋只为买磁带学相声

  安冬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他近几年参加各种曲艺大赛获得的荣誉证书。证书旁则堆满了极具年代感的磁带,有侯宝林相声选、牛群、冯巩相声专辑、摇滚顺口溜集……安冬的相声启蒙就来自于这些磁带。

  安冬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从小就喜欢和街坊摆龙门阵、讲笑话。小学快毕业时,安冬从电台里听到一个有趣的相声段子,当主持人介绍说该相声是整个四川省第一次在全国性的相声比赛中获奖时,安冬大为吃惊,他觉得偌大的四川应该有更多的欢乐,便立志要做一名相声演员。

  “磁带和鸡蛋,铸就了我曲艺梦想的基石。”年少的安冬深知想学好相声必须要会说普通话、了解北方的语言特色,于是磁带便成了他的入门老师。为了买更多的曲艺磁带,安冬常常偷偷地把奶奶给自己煮的鸡蛋卖掉,靠卖鸡蛋换来的零钱买磁带。“一盒磁带要两块钱,得卖3个鸡蛋才能换回来。”安冬对自己的这段经历刻骨铭心,直到今天依旧保存着当年用鸡蛋换来的磁带。“现在看到家里的磁带我就饱了,这是我的精神食粮。”

  为了实现做相声演员的梦想,安冬不顾家人的反对,一心想考一个跟表演搭边的大学。然而,命运弄人。高三时,奶奶突然病重,为了赚钱,安冬放弃学业跑到东莞打工,先后做过仓库管理员、市场销售员。不过,安冬并没有放弃相声,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充电,这些社会底层的生活经历反倒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他根据身边的人和事写了许多段子,在东莞的曲艺界开始崭露头角。

  2003年,安冬的命运发生了逆转。这一年,安冬凭借扎实的曲艺功底考入了中国北方曲校大专班,实现了自己的科班梦。28岁的他抛家舍业,从东莞跑到天津,成为一名超龄大学生。

  和安冬打小就追逐自己的相声梦想不同,邵权则是有点误打误撞地说上了相声。

  邵权出生在河南省汝州市,从小就性格活泼,丝毫不怯场,特别愿意往人多热闹的地方跑。1990年,邵权应征入伍,被分配到虎门镇沙角海军某部队服役。当兵期间,邵权因为爱说爱唱成了部队的文艺积极分子,“那时候纯属爱好,属于自娱自乐性质的。”在部队最初的岁月里,邵权压根没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专业的相声演员。直到有一天,他碰到了自己的伯乐李润。

  1999年,时任虎门文化站站长、现东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的李润到部队慰问表演,看了邵权的表演后觉得他很有天赋,便推荐他代表虎门去表演一个小品,“当时李老师问我敢不敢演,我胆子特别大就答应了”。在当年东莞市举行的三八文艺汇演中,邵权戴上假发,穿上花袄,拄上拐杖,在李润手把手指导的小品《刘姥姥逛街》中扮演了一个老太太,外形夸张而又走心的表演让他赢得了满堂彩。

  这次不经意的演出让常年扎根军营的邵权开了眼界,也给他的人生开启了曲艺大门。此后,在李润的指导下,邵权开始频繁地参加虎门当地的各种演出,并通过电视观看学习各个流派、各种风格的小品、相声表演。

  “我好歹还到天津学了两年,邵哥完全是自学成才。”一聊起学艺之路,安冬就打心眼里佩服这位比他大四岁的搭档。

  每两周一次榕树下的曲艺专场。

  搭档

  “一见钟情”后两人玩起“异地恋”

  虽然学艺的道路不尽相同,但因为种种机缘巧合,安冬和邵权两人走到了一起。

  “被他骗了,我没见过这么脸皮厚的人。”邵权特别喜欢以整蛊的口吻笑谈自己的“另一半”。2002年,在东莞举办的一个以计生为主题的晚会上,安冬代表南城参加演出,邵权代表虎门参加演出。安冬在台下看完邵权的演出后便对他“一见钟情”,演出结束后主动搭讪,两人开始有了交集。后来,安冬按捺不住内心的“爱慕”,跑到邵权所在的部队向他“表白”,窗户纸一捅破,两人便一拍即合。 两人一个在镇街,一个在城区,玩的是“异地恋”,每次排练,两人都会轮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去见对方。“他们两人属于发烧性质的,两人不在一个单位工作,纯粹靠着热爱和喜欢在说相声。”看着安冬和邵权一点一点进步的李润觉得,两个学生的骨子里都有一种韧劲。

  “我们两个大胖子,组合在一起特别的安全。” 因为安冬和邵权两人体重都在200斤左右,他们便自诩为“重量级”组合,又因为他们两人的名字里一个有“安”,一个有“权”,“重量级”组合又被观众称为相声“安全组合”。

  相声讲究“帅卖怪坏”,安全组合最大的特点就是“怪”,两个人外形“奇怪”,在舞台上表演非常夸张,容易制造“包袱”。而除了“颜值爆表”,两人的内在性格也适合搭档。安冬属于火爆型的,模仿表演能力强,在舞台上滑稽可爱,适合逗哏。而邵权属于冷幽默式的,在台上憨态可掬,长于捧哏,两人正好互补。

  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能够相互补充外,两人对待艺术的态度也非常惺惺相惜。为了能够保证作品的质量,安冬、邵权常常会为了一些嗯啊式的语气词的发声争得面红耳赤。而当困难来临时,两人又能够互相支持。2014年10月9日,安冬、邵权经历了人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次演出,他们创作的相声《不认倒霉》亮相CCTV第七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的总决赛,这是东莞的相声第一次在央视的平台上亮相。“真的是紧张死了。”虽然有十多年的舞台表演经历,但邵权还是觉得那次演出压力却不是一般的大。为了缓解压力,两人住到了一个屋里,相互鼓劲加油,每天对着镜子逐个字、逐个表情、逐个声调地抠作品细节。

  如今两人“在一起”已经有14年了, 已经度过了两个“七年之痒”。他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东莞的每一个角落,配合也愈发默契,真正成了莞邑大地的黄金搭档。李润认为,“安全组合”已经“肥而不腻”,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

  传承

  融入更多东莞特色

  成为姜昆的徒弟后,安冬和邵权都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们认为不仅要把相声说好,还要在岭南大地传播相声文化。

  2015年7月19日,安冬和邵权牵头组织了榕树下周末相声剧场并进行了首场演出,此后,每隔两周的周末晚上,在南城榕树下体验广场都会有一场免费的曲艺演出,有相声、小品、快板等,安冬和邵权一定到场献艺。截至上周末,演出正好持续一年,每次都能引来不少附近居民,尤其是小朋友们的围观,已成为了东莞文化界的一个品牌活动。

  除了公益演出,安冬还成立了安冬语言工作室,对有天赋和兴趣的小朋友进行曲艺培训。现在有12个小孩在安冬的语言工作室学相声,甚至每周都有小孩从虎门、石龙等镇街专门跑来跟安冬学习。就在上周,安冬为学生们打造的相声《稻草人》成功入选了全国少儿曲艺最高赛事。此外,安冬、邵权还准备联合东莞曲艺家协会,9月份到东莞的高校里成立大学生曲艺社,让更多年轻人近距离地接触相声。

  相声属于北方曲艺,在广东的粤语文化区多多少少有点“水土不服”。他俩曾经说过一个反映寮步香市的段子,但是反应一般。 安冬和邵权深知要想真正让相声“入侵”东莞本土观众,光靠举办活动推广是不够的,更需要让作品本身凸显本土特色。“我们现在不仅要移植北方曲艺,还要改良。”为此,安冬这两年正在深入研究东莞本土的人文风俗和生活习惯,希望能够在相声中融入更多东莞的特色。

  榕树下体验广场内一棵大榕树被命名成了许愿树,上面挂满了红色的布条,布条上留下了游客们各式各样的愿望。安冬和邵权的愿望就是希望将来能创作出一个高质量的莞式特色相声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编辑:高辰】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