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西藏非遗展上的手艺人:为西藏文化“代言”

2016年09月12日 15: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拉萨9月12日电 题:西藏非遗展上的手艺人:为西藏文化“代言”

  中新社记者 赵延

  西藏自治区会展中心展览馆内,尼玛次仁手持刻刀专注地忙着给手中的木料掏心,“这个工序被我们称为‘打井’。”他抚落木料上堆积的木屑,抬头对中新社记者说。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从11日起,在会展中心连日开展,藏香、藏纸、木板雕刻等非遗项目均亮相观众,让大家可以通过自身体验、与传承人交谈等方式,与西藏的非遗亲密接触。

  “扎念”是藏族传统的弹弦乐器,木制琴身,它有六根弦,因此该琴也被称为“六弦琴”,常用于藏地歌舞朗玛、堆谐等表演中。其中,扎念琴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尼玛次仁是一名制作扎念的老艺人,从演奏到制作扎念,他与之相伴已经30余载。

  像地域差异而产生的“口音”一样,扎念演奏出的旋律也不同。扎念有多种规格,常用的就是高、低音。多年制琴,尼玛次仁发现一个问题,一把琴无法同时兼具这两种音,外出表演的艺人,需要至少随身携带两把琴,十分不便。

  于是,尼玛次仁开始着手将高、低音的扎念“合二为一”。2010年,他制作出了一个精致可移动的木隔片,通过在琴弦上下移动划分出了高低音区,把这个传统乐器成功升级。

  如今,扎念越来越多地被区内外的人们熟知,尼玛次仁制作的扎念远销国内外,他说,“扎念”的藏语意为“悦耳动听之声”,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让西藏的声音传播得更远。

  展区内一个色彩斑斓的角落,众多参观者将阿旺晋美围在中间,静静地倾听他的讲解。阿旺晋美是西藏大学从事唐卡研究的教授,他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制作工艺的传承人,也是中国该技艺唯一一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阿旺晋美介绍,唐卡作为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传承和影响力很大。但是人们在介绍唐卡时,除了它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外,制作颜料的部分却容易被忽略。

  “为什么唐卡可以千年保存而依然亮丽如新?”阿旺晋美告诉中新社记者,这归功于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矿植物质颜料。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化学颜料的冲击下,矿物颜料的开采和加工出现了断层。技艺精湛的唐卡画师,使用化学颜料绘制的唐卡,几年之后便出现褪色,这一情况引起了阿旺晋美等人的重视。

  1996年,他们成立课题组,用三年的时间,把传统12种颜色的加工技艺全部抢救下来,并在后来的摸索中,衍生到现在的35种矿植物颜色。为了保留传承这项技艺,阿旺晋美开始了师带徒。“由于制作工艺枯燥、单一,全程仅靠手工操作,愿意学习这项技艺的年轻人很少。”

  阿旺晋美表示,矿植物颜料现今越来越多的使用在藏式建筑和文物的修复中,“大自然馈赠西藏独特颜色,我将会继续当好‘调色师’,让这些颜色更加绚丽。”

  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僜人的编织技艺一直以复杂的图案和高难度的编织工艺被人们知晓。林芝市察隅县70多岁的本央带着她的徒弟阿佳,再次出现在此次的非遗展上。

  展示现场,阿佳手中细细的纺线沿着编织机经线、纬线穿梭交织,动作十分娴熟。本央介绍,僜人织品色彩艳丽,主色为红、粉红为主,“由于没有图纸,每个织娘仅凭着记忆织出脑海中的花纹,所以每一幅织品都独一无二。”

  西藏自治区群艺馆副馆长、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阿旺旦增介绍,目前,西藏有国家级非遗项目89项、传承人68名,自治区级非遗项目323项、传承人300余名。他表示,这些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人们用尽一生在坚守和传承自己的绝活,他们是西藏文化最好的“代言人”。(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