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巴山深处荔枝古道荒废 杂草丛中现"拦马墙"(图)

2016年09月26日 09:22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 

荔枝道上的饮马槽遗址。(受访者供图)

万源市鹰背乡境内通往竹筒沟的荔枝道保存完好。 曾业 摄

荔枝驿正好处于任斋公和李家坡的分界线上。曾业 摄

  嶙峋斑驳的青石板路,述说着远古快马的清脆蹄声;雕刻精美的石桥石墩,彰显了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保存完好的古石墓群,积淀成千年以来的文化灵气;独具特色的四合古院,演绎出亘古不变的民俗风情。

  荔枝古道,起始经行时间约在汉代甚至更早。唐天宝(742—756年)年间,唐玄宗爱妃杨玉环喜食荔枝,为满足爱妃的愿望,唐玄宗下诏建起一条荔枝古道,全长1000多公里。“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条古道在唐代更是因进贡荔枝形成官道而极度兴盛。

  时过境迁,千年之后,曾盛极一时的荔枝古道,已不复当年风采。但在大巴山深处,杂草掩映中,散落的古道、古桥、栈道孔等遗存,仍能令人遥想古道昔日的辉煌。9月21日至22日,华西都市报记者重新踏上荔枝古道,跨越千年时空,寻访在时间流转中遗留下的古道传奇。

  走访地1

  达州市万源市鹰背乡

  在万源市鹰背乡瓦子坪村,提起荔枝古道,村子里的老人都会脱口而出:“就是唐朝给杨贵妃送荔枝的那条路。”但是关于这一说法的具体支撑,当地人却一直语焉未详。

  从小在村里长大的鹰背乡政府办主任苟兴光,便是踩着这条古道长大的。“小的时候,我们这边没有好学校,必须要翻过村外的鸡公寨,走到对边巴中上学。”苟兴光说,从7岁开始,前前后后走过了好几年的山路。那条路,就是村民们口中的荔枝古道。

  古道已变荒山

  杂草丛中惊现“拦马墙”

  9月21日,在苟兴光的带领下,华西都市报记者驱车来到这里。上山的道路正在重修,道路上杂草掩映。一路徒步走来,并不轻松。苟兴光透露,平时除了村民们在山下放牛羊外,很少有人往来,整座山几近荒废。几年前,政府有心开发荒山,在山上种了几百棵树,终因杂草长势猖狂,最后无奈把树全都砍掉了。

  顺着布满荆棘的山路,约走了两公里,一条曲折的石板道隐约在前方延伸。

  古道,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青石栈道。石板,三三两两散落其间,布满了青苔。由于年代久远,被无数次摩擦碾压,石头滚圆。尽管表面光滑,但是认真观察,每个石头上都会有马掌大小的凹坑。千年前古人最重要的代步工具就是马匹,苟兴光分析,这可能就是当年马蹄经过留下的铁掌印。

  更大的发现,还在前面。在山前的悬崖边上,至今保存着用大石条砌成的长长护栏。护栏已经断裂,最高的地方目测高度有三米左右。苟兴光说,这里的石头圆润光滑,经过专家分析,这就是古时的“拦马墙”,是当年为防止马匹受惊失蹄坠崖而修建的。此处的关墙也保存较好,左边拦马墙和右边石壁上深深的弯槽,据说是当年闩门杠用的,叫做门杠槽。

  这些保留完好的历史遗迹,充分说明了,鸡公寨就是荔枝古道的一部分。“小时候听的故事,终于在现实中得到了印证。”苟兴光说。

  古人挥鞭定界

  任李两家至今隔河相守

  关于荔枝古道过境于此,除了古道、拦马墙等证据支撑外,在距离鸡公寨不远的竹筒沟内,还有大量发现。

  在竹筒沟里,古道的一块大石板上,一个方形水槽显得很特别。“这是用来装马料喂马的。距离方槽不远的地方凿有一个圆孔,是钉木桩拴马用的。”苟兴光说,这应该就是当年送荔枝的队伍,经过时保留的饮马槽。

  在走访的过程中,苟兴光还向记者展示了一个摩崖石刻界碑的拓片。全文共计89字。界碑全文如下:“此竹筒沟,通衢道也。然则天宝贡果过境而被劫,官军剿焉。今沃地茂林,任、李争焉。适逢浙江兵备副使卫大人经此,挥鞭定界。上以梯路,下依溪流,庙东李姓管业,其西任氏所有。世代诚守,刻石为盟。皇明万历壬辰季秋上浣吉旦。”

  界碑刻于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九月,据碑文介绍,竹筒沟是通衢大道,唐天宝年间给朝廷进贡荔枝的人马经过这里曾被抢劫,朝廷后来派官军剿灭。而今这里因为土地肥沃树木茂盛,任、李二姓人家相互争夺。适逢浙江兵备副使卫大人经过此处,挥鞭定界:上以梯路、下依溪流,庙的东边产业归李姓管理,西边为任姓所有。刻石为证,希望从今以后世世代代遵守。

  该碑成为荔枝道过境万源的新证据。经考证,该碑文上的天宝(742—756年),即指唐玄宗年号;贡果,即指荔枝。“上了鸡公寨,荔枝在不在?进了竹筒沟,荔枝谨防丢;过了化米梁,荔枝才稳当……”万源市庙垭乡、石窝乡及三官场一带,这首口口相传的童谣,与上述界碑相互印证。

  华西都市报记者到访时,这块界碑已坠入悬崖,去向不明。不过苟兴光介绍说,当年界碑中所提到的任姓和李姓至今仍然存在。两个村子,以河流为界,一个叫任斋公,一个叫李家坡。两个姓氏隔河相守,相安无事。不过有点遗憾的是,河对岸的李家坡人丁兴旺,另一边的任斋公由于时代迁徙,已无任姓人家生活于此。

  走访地2

  达州市宣汉县马渡乡

  荔枝古道在达州境内从万源市鹰背乡蜿蜒而行,一路北上,到达宣汉县境内,在马 渡 乡 无 缝 汇合。相传,三国猛将张飞行至于此,突遇河水高涨不见舟桥,遂提矛挥鞭,一跃而过。“张飞跃马飞渡”,马渡乡也因此而得名。

  岩壁上的古道如今已成功修复4公里

  马渡小寨石林古山城遗址,即南北朝新安县遗址,唐朝为荔枝道“置阆驿站”。至今仍保存有部分城墙、东南西北4个寨门、72口储水石缸、搭屋和防御等设施,是达州市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山城遗址。2015年度,“马渡关石林”与凉山州“木里大寺”、阿坝州“金川古梨园”三足鼎立成为四川省第三批自然与文化遗产地。

  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这里时,古时的荔枝古道已被完整地保护起来,纳入马渡石林景区。马渡乡办公室主任郭晋宏告诉记者,荔枝古道在马渡乡有8公里长,其中一半分布在景区内。马渡关林壑优美,植被繁茂,石林千奇百怪,象形会意,栩栩如生,荔枝古道蜿蜒于峡谷山梁。

  和万源市境内的古道遗址不同,这里山高坡陡,山路更加崎岖。徒步走在这里,山的一侧是悬崖,一侧是陡坡,必须要时刻注意脚下安全。在道路石壁的外侧,多处可见人工凿壁的痕迹,洞孔大概有一个拳头大小,可容纳成年人的一只脚踩踏。

  郭晋宏告诉记者,古道险峻,当时没有道路,只好在岩壁上人工开凿出一条道路出来,类似于今天的攀岩。《大唐久典》载:荔枝道穿梭在崇山峻岭,一些险要地方甚至“以绳系腰,背驮荔枝,下至谷底”。书籍中的记录,也从侧面印证了当时的路况,实为凶险。

  当年,唐玄宗以举国之力,整修古道,配驿丁驿马。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条当年为博妃子一笑而开辟的古道,在后世也发挥了交通要道的作用。明清时,荔枝古道成为川陕客商来往的重要道路再度兴盛。《三省边防记》称之为“川陕要道”,明、清两代禁止私盐、茶,大路均设关卡,严行查禁。

  “如今,我们对古道重新填石,在岩壁的旁边铺设的阶梯,人们从这里通行,再也不像以往那么艰辛了。”郭晋宏说,2015年4月以来,乡政府为配合马渡关石林景区的开发,决定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境内的部分“荔枝古道”和置县时期的古道进行修复。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成功修复了荔枝古道4公里,修复置县时期羊肠古道6公里,形成星罗棋布、交汇贯通的步游古道。为加快文化旅游开发,目前正在启动马渡乡拆乡建镇恢复“马渡关”镇名。

  古道如今安在?不少路段都深藏丛林中

  荔枝古道今安在,整体保护情况如何?今年5月,达州市策划制作了《达州市荔枝道、米仓道、宋元时期考古调查成果展》,在达州城区的中心广场展出。

  在时间的打磨下,唐时的荔枝古道几度兴衰。北宋时,荔枝道一度荒废,李复曾议修复,其《橘水集·与王楷书》有记述:“自洋南至达州,往日曾为驿程,今虽坏废,兴工亦不难矣。”明清时,荔枝道成为川陕客商来往的重要道路而再度兴盛。此后,荔枝道仍是川陕两地重要的商道和文化走廊。

  从陕西汉中到达州万源,如今是宽阔平坦的210国道,现代公路运输没有兴起之前,沿途的大多路段便是荔枝古道。除了西万公路,上世纪30年代的汉渝公路,也沿袭了荔枝道的路线;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公路穿越整个秦巴山区,横跨陕川两省,引领这条路的路标也是荔枝古道。2004年初,改道的达成(渝)高速路全线贯通后,取其捷径横贯秦巴山区。

  昔日的荔枝古道,早已被纵贯南北的铁路、公路代替。这条古代的通衢大道,有的已长满荆棘,难以行走;有的则被沿线河流冲断,途中频繁的塌方也让人不得不“另谋出路”。在万源和宣汉的实地走访中,华西都市报记者也发现,曾经繁华不已的荔枝道已基本上无人行走,不少路段都深藏在丛林中,格外荒凉。

  专家观点

  达州境内荔枝古道 众多证据可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达州境内的6处唐宋时期摩崖造像,已经可以连成一条线,能勾勒出荔枝道的大致走向。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赵瑞民:对杨贵妃所食荔枝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学说:岭南说、福建说、涪州说。通过前期研究和在达州实地考察,我认为来源于涪陵的可能性最大。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达州-大风乡-檀木镇-开江的古驿道源远流长,基本可以确定达州是荔枝道的一个重要节点。达州的中山寺遗址是非常重要的明代遗址,可见当时该地为交通发达,香火兴旺之地,可一并纳入蜀道申遗。

  北京大学教授齐东方:八庙场驿道是清代遗留的保存较好的古驿道,该驿道为确认荔枝道走向提供了重要佐证。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唐家坝摩崖造像是难得的天宝年间的摩崖造像,具有盛唐时期的风格特征,为天宝荔枝道的走向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年轻专家王婷:在荔枝道上,类似梭罗碥摩崖造像的文物在达州很多,其特征与唐中晚期的巴中南龛造像相似,这为荔枝道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上述部分专家观点由达州博物馆馆长王平整理)

  蜀道申遗

  荔枝古道8处遗产纳入申遗

  “荔枝古道纳入蜀道申遗具有重要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达州博物馆馆长王平认为,荔枝古道因运送荔枝到长安而兴盛,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作为蜀道东线的核心组成部分,逐渐承担起了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货物流通的重要作用,对促进川渝鄂陕的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直到20世纪,它仍然是“北出秦壤,南达绥定”的主要通道。

  “目前,达州市范围内已纳入蜀道荔枝道申遗的文化遗产主要有8处,这几处都是达州独具特色的。”王平告诉记者,这8处文化遗产分别是:《紫芸坪植茗灵园记》岩刻、太平坎村民居群、嘉祐寺、三官场民居群、仁斋公—化米梁古道、浪洋寺摩崖造像、罗家坝遗址、开江牌坊。

  据悉,浪洋寺摩崖造像是唐代比较少见的、有明确年代题记的一处早期摩崖造像,可以确定是荔枝道的重要节点。开江任市陶牌坊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陶制牌坊。《紫芸坪植茗灵园记》岩刻是国内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种茶题记。罗家坝遗址是四川省20世纪末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先秦巴文化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成都古蜀船棺葬遗址一道,被称为“继三星堆之后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

  王平认为,荔枝古道是川陕之间一条重要的历史文化长廊,至今,沿线尚保存着古朴的民俗风情、生产方式和生活情趣。“荔枝道纳入蜀道申遗,将对达州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挖掘和利用荔枝古道上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民俗民风,开发古道旅游资源,挖掘古道文化内涵,进一步拓展文化空间有重要意义。”

  “目前,申遗工作还存在几个难题需要解决。”王平说,最大的困难是需要陕西、重庆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样也需要川内相关县市区政府密切配合。不仅如此,这些文化遗存分布广且多处于偏远山区,有效保护和监测的难度较大。另外,大家也没意识到这些古道具有较高的研究、开发价值,对申遗的重视不够。本版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想玲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曾业

  原标题:跨越千年时空 荔枝古道荒于山林中,已无人行走

【编辑:高辰】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