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钉子画” 还原“转场”文化 由3名学子联手制作

2016年12月28日 14:46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 

  本报讯(记者任娜 通讯员彭晗)一幅画、三个人、九十多个小时、一千一百多颗钉子……三位西电本科生,用钉子、线、木板这些最简单的材料,完成了一幅由钉子做成的画。用这样的方式,将哈萨克“转场”文化的场景展现出来。

  哈萨克族是游牧民族,现在仍然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转场”。传统的“转场”已经延续了近3000年左右。每到秋季转场,哈萨克牧民赶着牛羊马等牲畜,长距离迁徙,跋涉数十公里到数百公里。

  “小时候跟着家人经历过‘转场’生活,全家男女老少骑在马上长途跋涉,浩浩荡荡地穿过草原,总觉得特别神奇,对这种文化也很感兴趣。”这幅“钉子画”的主创者、来自西电计算机学院的哈力别克·阿斯吾拜同学告诉记者。他和两个哈萨克族同学为此特地在学校的东门租了房子,白天没课的时候就轮流制作。为了使作品更加让人印象深刻,他们选择了钉子、线这些最简单、最常见的材料来还原最初的画作。谈到创作过程,哈力说:“在木板上钉钉子的时候声音会特别大,怕影响周围邻居休息,我们一般都是在早上十点之后才开始钉,先勾勒出大体的画面,然后一次性钉完所有的钉子。”

  为使作品的效果更加贴近原型,他们选用了一块高1.2米、宽2.1米的木板,一比一地还原了原画本身的尺寸,用顺时针正方块的缠线方式将黑线均匀地缠绕在钉子上,最终呈现了这幅充满哈萨克族传统文化气息的“钉子画”。

  “我们想通过这幅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转场’文化、了解哈萨克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应该是我们的自觉意识。”哈力说,“如果可以的话,希望这幅作品能放在展览馆中,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的民族文化。”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