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王一凤:虽然演的是别人,但其实逃不出自己

2017年01月10日 17:02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 
王一凤在歌剧《号角》里饰演田恬一角
王一凤在歌剧《号角》里饰演田恬一角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周甜

  王一凤平时生活中的样子和她在台上判若两人。在歌剧舞台上,这个年轻的歌唱家通常身着颜色亮丽的华服,梳着高高的发髻,演唱时,她神情专注,一双大眼睛会显得更明亮。而脱下那身厚重又雍容的华服,卸掉浓妆,王一凤一下子变回了那个有点俏皮的85后东北姑娘。

  2014年从沈阳音乐学院硕士毕业后,王一凤离开家乡,独自一人来到北京,然而她的故事里少了大多数北漂多少都会经历的“心酸往事”,一切进展顺利,超乎她的预期。对于一名歌剧演员来说,一辈子能出演一部经典之作已经算是很难得了。而王一凤来北京两年时间,相继主演了《红河谷》《日出》和《伤逝》等多部重要作品,参演了由着名导演田沁鑫执导的大型歌剧《长征》。

  “我挺好玩的,很多人上台就打折扣,就像考试似的,平时可能背得挺好的,一考试全忘了。我是平时可能也就是七十分,一到台上就八九十分了。”舞台能瞬间调动她的兴奋,“歌剧是瞬间的艺术。”

  如今,她用“幸运”一词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这一切。这份“幸运”的背后其实是她扎实的声乐功底和对自己扮演的每一个人物恰如其分的诠释。

《红河谷》中的王一凤

  “舞台是舞台,生活是生活”

  不同于话剧,歌剧演员需要通过演唱的方式诠释自己扮演的角色。演唱的时候,没有伴奏带,歌剧演员要配合现场交响乐队,用适当的歌唱技巧,把台词唱出来,一方面,还要有角色意识。“全身的毛孔都要炸开了。”王一凤这样形容自己每次登台演唱的感受,“你要真实到一百倍,观众才能感受到一倍。”

  每一次演出前,王一凤都要做不少功课。首先是音乐作业,她要研究作曲家的情感表达,分析音乐,把高潮和平铺直叙的部分拆分开来。接下来就是对人物性格的分析,类似话剧演员对剧本的研读。这个阶段导演开始介入,指导演员表演,然而关键还在于演员自身的悟性。在王一凤看来,寻找自己和角色的共同点很有必要。

  “这样才能更快进入角色,表演也会更自然。虽然你演的是别人,但其实你逃不出你自己。没有人能一下子变成跟自己没一点关系的另外一个人。”王一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作为一名歌剧演员,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很重要。所幸,她遇到的第一个角色就挺适合自己。

  2014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歌剧《红河谷》为主演丹珠一角寻找演员,正在读研三的王一凤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了北京。

  王一凤早些时候就看过电影《红河谷》,她觉得演员宁静演出了丹珠身上的复杂性。她觉得丹珠演起来应该会很有意思。丹珠是一个美丽、善良又执着的姑娘,“有点强势,准确地说,应该是有主见。”丹珠在乎儿女情长,看起来她眼中的世界就那么小小一片,然而民族有难的时候,她又表现出勇敢的一面。这是王一凤欣赏的女性类型,同时兼具“小女人”和“大女人”的特质,实际上,这也是王一凤对自己的某种期待。

  而《红河谷》也确实改变了王一凤既定的人生轨迹。

  参演《红河谷》时,王一凤即将完成在沈阳音乐学院的高中、大学和研究生十年连读,毕业后的去向,她也早有打算——当一名大学老师或者出国继续读书。总之,她没想来北京发展。

  但当年考大学时,王一凤可是一心想来北京,同时报考了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都止步在了最后一轮面试。“我觉得我一定能考上,结果我还真就都没考上。”如今她轻松回忆起这段算是人生中少有的挫折。

  “命运很逗,在我想来北京的时候我没来成,在我不想来的时候来了。”《红河谷》的演出为王一凤赢得了来北京发展的机会,她考虑之后,放弃了既定规划,来到北京,成为了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的一名青年歌剧演员。

  怀着感恩的心态,她觉得自己应该要好好唱歌。至于热情,直到再次走上舞台,她才发现“自己骨子里原来流淌着歌剧演员的血液”。让她“顿悟”的这个角色是2016年的歌剧《伤逝》中的子君。

  《伤逝》是已故着名作曲家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创作的抒情歌剧。

  整部歌剧通过男女主角涓生和子君的演唱娓娓道来,开始时,子君和涓生爱得义无反顾,王一凤唱着《一抹夕阳》:破网的鱼儿游向大海,出笼的鸟儿飞向云空,冲开封建家庭的牢笼,去寻求自由的爱情!

  结束时,子君的爱情幻灭,王一凤唱着《不幸的人生》:别了,幸福的回忆,少女的痴情。别了,渴望的理想,心头的美梦。

  “子君其实是一个爱情的理想主义者。”在舞台上,王一凤哭了。那一刻,她已经完全进入到了子君的情感状态,她被那种爱情幻灭后又看不到未来的悲凉紧紧裹挟着。她评价自己还算是一位理性的演员,能在舞台和生活中自如切换,不过对于子君这个角色,她有点抽离不出来了。

  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前些天,王一凤刚结束了一场《伤逝》的演出,这不是第一场,她还是像第一场演出一样,结束后,莫名的情绪低落,做什么事情都有点恍惚,“我突然发现我的灵魂都留在舞台上了,还没回来,其实挺神经病的。”她拨通了母亲的电话。“舞台是舞台,生活是生活。”母亲的这句话救了她。

伤逝+(6).JPG

《伤逝》中的王一凤(左)

  “就像游泳健儿到了泳池一样”

  王一凤其实是第二个“子君”。35年之前,歌剧《伤逝》在北京首演,当时在舞台上演绎子君悲凉人生的是着名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她当年的演出曾收获一片赞誉。这一次,殷秀梅的身份是《伤逝》的艺术总监。

  对于王一凤来说,殷秀梅是女高音歌唱家当中“女神”级别的前辈。在《伤逝》排练期间,王一凤也得到了殷秀梅的指导。“殷老师把80年代那个最原汁原味的版本讲给我听。”两人第一次见面时,从下午一点钟聊到了晚上十一点。

  “但凡大艺术家都有一份赤子之心,都有那种简单纯净的灵魂。”十个小时聊下来,王一凤发现“女神”原来这么“可爱”。

  艺术细胞是一种天赋,通常会在孩童时期就显露出来,王一凤也不例外。

  她的父母都喜爱音乐,妈妈唱歌,爸爸弹琴,音乐还是他们两人的“媒人”。王一凤两岁时学的第一首歌就是爸爸教给她的,孙浩演唱的《中华民谣》。

  6岁时王一凤第一次登台演唱。她对舞台有种天生的亲切感,“就像游泳健儿到了泳池一样”,那是属于她的场合。从第一次登台到现在,演出也好,参加比赛也好,她从未怯场。台下人越多,台上的她越容易嗨起来,她觉得可能是生活中的那股顽皮劲和舞台结合后产生的奇妙能量。

  考高中时,她同时考上了重点高中和沈阳音乐学院附中。这个选择有点难,在当时的普遍观念里,学艺术是差生的选择。王一凤多少也受到了些这种思维的影响,她心里还有一个重点大学的梦,一旦选择学艺术,就等于跟综合类重点大学再见了。选择的过程有点纠结,父母把决定权留给了她,她后来是在去重点高中报到的时候突然反悔了,在最后一刻决定要去读音乐学院。

  “你喜欢就去,但有一点,一旦选择,就不要再回来跟我说反悔。”妈妈其实有点不放心。

  “行,我不会后悔。”她很确定。

  现在回忆起这段往事,她特别感谢父母。父母从来不约束她做任何事,尊重她的选择,包括她用左手写字这件事。

  之后的事实一再证明,王一凤的确做了对的选择。在沈阳音乐学院读高中时,她的专业课和文化课成绩一直排在前几名,一周七天,上课之外的时间,她不是在图书馆,就一定是在琴房。到了大学期间,专业课成绩从来没低于过90分,考到90她就闹心。“我是属于那种学习的时候使劲学,玩的时候使劲玩,觉得我自己特无敌。”大三的时候她参加了辽宁省青歌赛获得金奖并且进到了全国决赛。

  2014年,她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到了中国歌剧舞剧院。一年之后,通过所在歌剧团的层层选拔,拿到了去广州参加金钟奖比赛的资格证,作为中国音乐界的最高奖项,金钟奖拥有最高的专业认可度。这一次,王一凤却突然感觉到了紧张。

  “都是全国最顶尖的歌唱家,我是代表剧院参赛,也是对自己刚出校门的第一次检测。”加上大四时第一次参赛时被挡在决赛之外的挫折经历,这一次她想得比较多。半决赛时,她穿着高跟鞋,总是站不稳,最后一刻,大幕拉开,看到眼前的评委和观众,她告诉自己,“行不行就今天了,别怕丢人了。”那一刻终于放轻松了,那次比赛她发挥得很好,有点没唱尽兴,最后以全国第三名的成绩进入了总决赛。15个人进入决赛,每个人上台前,大家都会跟他握手,以此鼓励,“他们很多人经验都比我丰富很多,手心里都满是汗,看他们这么紧张,我就不紧张了。”

日出+(6).JPG

《日出》中的王一凤(右)

  “不要把唱歌变成A货,要把自己的声音做成奢侈品”

  王一凤最喜欢的音乐人是谭维维。

  声乐科班出身,谭维维唱功不俗,加上选秀节目的舞台经验,谭维维也能掌控好现场表演的节奏,除了这些,王一凤最欣赏谭维维“把专业和流行完美结合”的独特表演方式。

  “她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演唱风格,而且是第二个人模仿不来的,这个东西一出来,大家就会想到她。”王一凤把这归结于“个性”,这也是她的艺术追求。她在沈阳音乐学院的导师郎亦农教授曾说过一句话,“不要把唱歌变成A货,要把自己的声音做成奢侈品。”王一凤深以为然,至今记得。

  作为一名85后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王一凤也希望未来能尝试做一些结合古典和流行的音乐。

  2016年12月,王一凤作为中国声乐表演的青年精锐力量代表,和另外五位青年歌手,一起参加了一场名为“古典中国乐势力”的音乐会,青年歌手们用通俗的方式表现传统的意大利歌剧,到最后观众都站起来跟着台上的歌唱家一起唱。王一凤以往参加的音乐会都非常正统,规规矩矩地唱,观众安安静静地听。这一次她感受了传统和流行结合后所产生的震撼。

  “美声和流行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所以这次属于尝试。”王一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希望自己的演唱既有传统美声的大气,又带点年轻人独有的活泼。“做新时代的歌剧演员,争取做到雅俗共赏。”

  “唱歌这件事,大家都会,但是真的要发出好声音,很难。”意大利是歌剧的发源地,王一凤一直有个情结,就是去意大利感受原汁原味的歌剧氛围。2017年,机会来了,她即将开始去意大利做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期间她会回国参加演出,目前正在排练阶段的歌剧《林徽因》会在2017年首演,她扮演林徽因。

  她坦承一开始自己对这个人物并不感兴趣,其实也是因为不了解。“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她要把林徽因写的一首诗在舞台上唱出来,王一凤一开始觉得自己没懂这首诗。

  歌剧《林徽因》目前在排练阶段,这段时间她读了几本书,看了纪录片,听了剧组请来的梁思成先生的一个学生的讲述,有了全新的认识,“林徽因被我们八卦化了,她其实是一个大女人,是那个年代的一个奇迹。”她关注到了情感之外的那个当年曾和梁思成一起在东北大学创立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建筑系的林徽因。

  这个时候,再唱起那首《莲灯》,她的情绪复杂起来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逆境当中寻找到那一丝光亮。”越走近她,越敬佩她,王一凤发现,演起来,就越难。

  王一凤很清楚,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剧演员,除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也需要人生阅历。而她才刚刚起步。曾经有人说她是“易感体制”,内心感情丰富和细腻,比较情绪化,容易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感同身受。她觉得这对于唱歌剧的她来说是挺好一件事。

  对于未来,她从不会想得太远。“我不会去想,哎呦,我十年后能唱成什么样,我对自己唯一的要求是做好眼前的每件事。”王一凤说。★

  (实习生汪婷婷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首发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总第788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高辰】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