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个闲置5年的农家书屋凭什么成功“逆袭”?

2017年05月11日 19:06 来源:新华社 参与互动 

  新华社太原5月11日电 题:一个闲置5年的农家书屋凭什么成功“逆袭”?

  新华社记者吕梦琦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南圪垛村是个贫困村,村里的旧书屋只有2个书架、1500册图书。因为没人看,建成5年来一直闲置,2万元财政资金打了“水漂”。如今,依托文化扶贫,这个农家书屋被数字化改造,又成功“活”过来了。

  去年底,文化部提出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和延伸。今年一开春,吕梁市文化局就率先对临县南圪垛村农家书屋进行了示范改造。

  农家书屋的面积从20平方米扩展到60平方米,新增加3000册新书、配备4台电脑、1台电子图书借阅机,开通了无线网络。这一下把准了“脉”,村民们纷纷前来。

  这一点,61岁的贫困户刘俊生感受最深刻。

  去年,政府帮他在自家门口建了一座香菇大棚。按正常计算,2000个菌棒,每个出菇1.5斤左右,每斤4-5元,每年可增收1万元左右。可不懂技术,刘俊生到现在只出了一茬菇。

  “产量低、品质差,1斤也没卖出去,不是自家吃,就是送了人。”刘俊生清楚,只靠政府组织几次培训不行,可他到农家书屋找资料,却没一本对路的。

  如今“鸟枪换炮”,南圪垛村农家书屋变成了吕梁市图书馆南圪垛分馆。刘俊生隔三差五就来这里上网学技术,电脑操作得和年轻人一样“溜”。他觉得,看香菇种植视频比看书有效,不枯燥,也好懂。

  “以前农家书屋闲置,不是没需求,而是服务没跟上,现在国家推动农家书屋和图书馆互联互通,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也是贫困村最好的扶智渠道。”吕梁市图书馆馆长李宏说。

  新的农家书屋被视为“技术保姆”。人们纷纷来上网学技术,电脑经常抢不上,贫困户秦永勤就借电子书。“在借阅机上找到想借的书,扫一下二维码,就能下载到手机上,在哪里都能看。”

  这台电子图书借阅机是村里的新鲜物,里面存储着3000册电子书、100种大众期刊、30种报纸、100个名家讲座,每个月定期更新150册新书,能播专题片,群众免费下载。

  李宏说,农家书屋是文化扶智的关键载体,只要服务跟上,农民就有阅读兴趣,因此要充分资源共享,为群众提供多种阅读方式。

  如今,成功“逆袭”的南圪垛村农家书屋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功能。4台电脑不仅连着山西省和吕梁市数字图书馆,还连着国家数字图书馆,有海量内容。这里的图书和山西省任何一家联网图书馆共享,在村里办一张读书卡,可以随处借阅,就地归还。

  等孩子们再回家过周末,秦永勤打算带他们到新农家书屋看看,每个人办一张读书卡,以后在哪儿借书都方便,还不用花钱。

  “知识改变命运,对贫困村的孩子们来说,这个新书屋是一笔更大的财富。”秦永勤说。

【编辑:左盛丹】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