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耄耋非遗传承人的守望:他活成了一部汉绣“档案”

2017年09月27日 10: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武汉9月27日电(汤琪)在武汉江欣苑社区内,藏着湖北省第一家汉绣博物馆,正值耄耋之年的汉绣第四代传承人任本荣在此守望着汉绣的重生。

  剪样、画活、配色、刺绣、成装……这一整套的汉绣工艺流程,任本荣已做了大半个世纪。如今,他仍在坚持亲自设计图案,把深藏在他脑海中的汉绣样本一笔一画、一针一线地传承下去。

湖北汉绣第四代传承人任本荣。汤琪 摄
湖北汉绣第四代传承人任本荣。汤琪 摄

  守望

  ——他七十年如一日

  近日,中新网记者跟随“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播活动湖北行的媒体团,见到了湖北汉绣代表性传承人任本荣,感受这位汉绣“活档案”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坚守和传承。

  “这张图中的龙是秦国的图腾样式。”看到媒体团的到来,正在工作室画图的任本荣连忙停下手上的活儿,稍显颤巍地站起身,向记者介绍他面前的作品。

  据了解,汉绣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揉合出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主要流行于湖北一带,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绣最大的特色就是浓墨重彩。”任本荣说,汉绣讲究“一画二绣三装饰”,设计者要把尺码、花纹布局、历史寓意等融合进图案里,绣的人一看就能明白用什么针法、什么走势去刺绣。

  记者发现,在任本荣的工作室里,密密麻麻悬挂着各种汉绣作品,都是出自他及他的家人之手。

  12岁那年,任本荣在父亲的引导下进入汉绣行当,据他回忆称,当年并非是靠兴趣去做学徒,而是为了“混口饭吃”。

  他解释说,“过去你不会一门手艺,就没有饭吃,那时做汉绣的都是男工,绣花的都是男性,我也会刺绣,但现在老了,视力下降之后就不做了。”

  尽管拿不稳绣花的针头,但任本荣的创作灵感至今仍驱使他稳稳地坐到工作台前,亲自设计汉绣图案,每天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

  “年纪大了体力肯定是有影响的,但已经形成职业习惯了。”谈及这70年如一日的坚持,任本荣如此轻描淡写。

精致的汉绣作品。汤琪 摄
精致的汉绣作品。汤琪 摄

  传承

  ——他是汉绣“活档案”

  据介绍,作为汉口老绣花街走出的最后一位汉绣传人,任本荣精通汉绣的剪样、画活、配色、刺绣、成装等全套工艺流程及产品造型设计制作,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精通汉绣50种针法的手艺人。

  由于种种原因,汉绣的不少资料都未能完整地保存至今,但就在任本荣工作台旁的柜子里,摆放着许多还未被复制的汉绣“档案”。

  “我希望能够多活几年,带着徒弟把记忆里的汉绣样本都整理出来。”任本荣为记者展示了数张他整理的汉绣样本图,有的一张图中就包含了20余种针法,堪称经典之作。

  “这些针法、针谱相当于现在的汉绣资料,都是根据我的回忆慢慢整理出来的。”任本荣告诉记者,汉绣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有生之年把这些样本都整理出来,是他的一大人生目标。

  据了解,目前,他亲自主持、整理恢复几近失传的汉绣实物已达数千件,针法纹样图达千余张,汉绣样本数超200种,并在全国率先制定《汉绣省级地方标准》,为汉绣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谈及传承,任本荣坦言,虽然已收过不少徒弟,但淘汰率很高,他说,”一些人刚开始对汉绣兴趣大,时间长了,年轻人就耐不住寂寞,继续从事汉绣的人并不多。”

  “我对汉绣的传承一直有很大的期待,我们一家三代人都投入到这一行,我的孙女大学都没有读,就为了让她趁着年轻早接班。”任本荣说。

武汉纺织大学的大学生们在T台上展示汉绣服装。汤琪 摄
武汉纺织大学的大学生们在T台上展示汉绣服装。汤琪 摄

  未来

  ——“汉绣再不会灭亡了”

  2016年11月,由文化部、教育部联合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刺绣)培训班”在武汉纺织大学开班。这一天,任本荣、张先松等湖北多位非遗传承人出席了开班仪式。

  记者日前走访武汉纺织大学感受到,任本荣所期待的传承正在这所高校努力践行。

  据了解,武汉纺织大学是指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全国78所高校之一,近两年已承办两期传承人群研培班。

  当天,该校的十余名大学生穿上了带有汉绣的服装,在T台上为媒体走出一场“非遗时尚秀”,用年轻人的方式展现汉绣工艺。而穿在学生身上的精致作品,大多出自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学员之手。

  此外,非遗课程也成为了该校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受到学生热捧。市级汉绣传承人、武汉纺织大学汉绣工艺课老师王燕告诉中新网记者,该门课推出之后,学生都是几分钟之内就把上课的名额抢完了。

武汉纺织大学汉绣工艺课老师王燕(左)正在上课。汤琪 摄
武汉纺织大学汉绣工艺课老师王燕(左)正在上课。汤琪 摄

  “不仅是在大学,我还在一些小学、中学推广汉绣兴趣班。”王燕认为,“非遗进课堂”是最好的推广方式,她解释称,“一个孩子如果喜欢这个非遗项目,起码家长就会去关注,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可以向全国辐射汉绣的影响力。”

  尽管任本荣的孙女早早肩负起汉绣世家传承的责任,未能进入大学念书,但他把孙女也送到了武汉纺织大学的一期研培班学习,给了晚辈在高校深造的机会,感受传统工艺在青年人群中的流传。

  “汉绣再不会灭亡了。”6年前,任本荣就曾这样对媒体说,6年后,汉绣的发展道路已然愈加宽阔。(完)

【编辑:叶攀】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