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南海水下文化遗存保护将加大科技投入

2017年12月13日 23: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海南博鳌12月13日电 (记者 张茜翼)中国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宋建忠13日在博鳌表示,明年将加大科技投入,或利用海洋探测、载人潜水器等方式探测南海文化遗存。

资料图:海南博鳌。<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骆云飞 摄
资料图:海南博鳌。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当日,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论坛在海南博鳌召开。

  南海海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千百年来,这条航线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在经过的海域和岛礁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据第三次文物普查,海南省管辖海域已经发现水下文化遗存124处,其中,己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处,即南沙洲沉船遗址、珊瑚岛沉船遗址、浪花礁沉船遗址、玉琢礁沉船遗址。

  “这些水下文物不仅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价值,更是中国人民世代在南海活动的重要见证,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建忠说。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海南的水下考古工作者就开始在南海各岛礁开展水下文物调查工作。“前30年水下考古人员主要集中在浅海、沿海30米以内进行探测。”宋建忠说,南海区域平均水深达千米以上,开展水下考古从技术上来说难度很大,用以往传统的物理探测方式,考古人员无法下探到深海域。

  据介绍,当前中国水下考古工作模式仍以渔民提供线索、水下考古核实为主,主动性和主导性不强。

  为了摸清家底,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根据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主要航线、港口和沉船的沉没区等重要区域划分片区开展调查,并增加科技投入提升探测技术获取更多水下文物信息。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在会上介绍,中国正在通过双边、多边合作等方式,进一步促进流失文物追索和跨国、跨区域联合打击文物走私。中国将积极参与海丝主题研究和申遗,并与国际同行共同开展水下考古、出水文物保护、人员培训、文物互展等项目。(完)

【编辑:张楷欣】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