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文起八代之衰”

2018年07月04日 10:40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 

  “文起八代之衰”

  《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 葛晓音 选译 北京出版社

  【文化视角】

  如果可以穿越回大唐,在那盛世之初,我们可以见到最流行的文章是这样的:

  “……前朱雀,后玄武;左苍龙,右白虎;环卫匝,羽林周。雷鼓八面,龙旗九斿。星戈耀日,霜戟含秋。三公以位,百寮乃人。呜佩锵锵,高冠岌岌。规矩中,威容翕,无族谈,无错立。若乃山中禅定,树下经行,菩萨之权现,如来之化生,莫不汪洋在列,欢喜充庭。天人俨而同会,龙象寂而无声。”

  这是唐初四杰之一杨炯的《盂兰盆赋》中的一段,文中描述了武则天于如意元年(692)将盂兰盆分送佛寺的情形。“三公”以下,百官静默并立,武后临御,举行盛大法会。当时骈文盛行,多数用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而杨炯文风号称“骨气”“刚健”,这篇文章已是被赞为“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不止涉猎浮华”(《四库全书总目》)的佳品,当时给皇帝上奏疏便是用这样的文体。

  而过了几十年之后,最为人传诵的文章变成了这样: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或者是这样: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这就是我们在中学课本中早已熟悉的唐宋八大家散文。这一次文体的改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东汉以来的浮华文风为之一变。这次文体改革的口号是“文以载道”,倡导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而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因此被后人称作“古文运动”。改革的发起者是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又为欧阳修等宋代散文大家所继承。虽然朝代相隔,他们文章的精神却是一脉相承,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散文的高峰。

  八家美文得以传颂至今,明代散文家、藏书家茅坤功不可没。他编选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包括了八家的文章共164卷,几百年来盛行,“唐宋八大家”的名号便是始于此书。此书因为选本繁简适中,可作为初学者之门径,因此几百年来不衰。不过到了今天,一般的读书人只怕要对164卷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望洋兴叹了,而能读到《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这种名家选译的小书,可谓有幸尝鼎一脔,一览八家美文。

  本书作者葛晓音教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潜心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已逾40年。本书是在她积累多年专业研究成果之后,为非专业读者写的一本文笔优美、选材精当的小书。在这本书中,她精选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和苏辙八家文章,共33篇,对八位名家具体篇目的选择都注意与其风格和特色相对应。各篇包括题记、注释和译文三部分,分别解释文章题目的由来,注释文中的词句和读音,再通篇译为准确优美的现代语言。

  “古文运动”不仅是文体的革命,更是文章内容的变革,“阐明儒家古道的宗旨,摆脱骈俪体的束缚,使文章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其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清代。晓音先生在书中提到,“清人特别推重曾巩,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八大家中,论学论道的文章气味最接近醇儒,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风格平稳雅洁,有法可循。”本书开篇的总论部分,先是结合社会政治和学术文化发展的背景论述了在此前各个历史时期散文发展的脉络,随后一一分析八位散文大家创作的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的创新之处。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唐宋八大家散文研究的高度概况和精练,字字句句都有大量研究的支撑,是本书最精彩的一章。

  “古文运动”起因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赋税繁重、外族入侵等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当时政治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此时的文人也不得不思考自身的处境,寻求改革的处方。晓音先生曾在《从诗人之诗到学者之诗——论韩诗之变的社会原因和历史之变》一文中指出,这一时期“科举也成为寒士的主要出路,但由于凭门荫勋力而进者猛增,科举取人数量很小,少部分很快升入朝列,而大多数寒士仍被排挤下来,毕生潦倒痛苦,满腹牢骚不平”。韩愈的一位朋友,著名诗人孟郊,参加科举考试多年,即使在46岁那一年进士登第,仍然一生穷困潦倒,最终悲惨地死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韩愈、柳宗元的文章敢说真话,敢于流露出真性情,发出“穷苦愁思之声”,这是古文成于韩柳的关键。

  晓音先生认为韩愈对古文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提高了散文的文学价值,使散文在说理记事之中还表现出他自己倔强刚直的个性和愤世嫉俗的激情。

  《进学解》一篇充满了幽默讽刺和自嘲,读罢令人哭笑不得。文章写了一位国子监的先生,一早就劝学生好好念书必有前途,“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话还没说完,就有学生在队列中笑道:“先生欺余哉!”学生说,“国子先生自己徒有学问品行而不受重用,动不动就有罪过。……家里穷得遇到暖冬,儿子还冷得直叫,赶上丰年,妻子却饿得直哭。头秃齿缺,一直到死又有什么好处?您不知道想想这些,倒反而还来教人吗?”最后国子先生只好用一番自我贬责聊以解嘲。晓音先生的译文准确流畅,自然生动,仿佛今天的顽皮学童在故意惹老师生气。晓音先生指出,《进学解》与《送穷文》一样,反话正说,是韩愈“以驳杂不经的游戏之笔,抒发其半世坎坷不遇的牢骚,文外之旨深厚蕴藉,最能见韩愈的性情面目”。文章的题解部分不仅解释了篇名的含义,还介绍了《进学解》写作的时间和韩愈的处境,并引证《旧唐书·韩愈传》说明这篇文章在当时得到的评价以及对韩愈的仕途的作用,使读者能进一步理解文章在幽默自嘲之外,明道守志的傲骨。

  对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所选文章的篇幅短小,覆盖文章类别广,详细的注音、注解和流畅的白话译文帮他们搬掉了学习古文的高门槛;对在古典文学领域已有一定积累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总论和各篇的题记是建立在晓音先生精深而卓越的研究成果之上的总结与概括,文字虽短但内容却丰富和深刻,读者只要细细体味和回顾,便可按图索骥,循着中国文章演进的理路,站在这个古代散文的名山之上,登高览胜。

    (作者:清石,系北京出版社编辑)

【编辑:史建磊】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