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读书去 看书来小屋十年为“伲”开

2018年08月17日 16:38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 

  读书去 看书来小屋十年为“伲”开
  ——松江区新源村村委会书屋侧记

■ 小朋友阅览图书赵玥 摄

  扫二维码看视频

  农家书屋故事多5

  松江 新源村书屋

  清晨6点,松江区新源村村委会里已经来人了。

  村民朱景焕拎着一个茶杯,像往常一样打开村委会院子里农家书屋的门,铺开宣纸,倒上墨汁,用墨香迎接新一天的晨曦。

  这座村委会里的农家书屋已经开了10年了,这些年来,村民们一路看着书橱由13只添置至20只、藏书由1536册增至3500册,还多了4台电脑供大家使用。相比卷帙浩繁的图书馆和设计新潮的书店们,这间仅80平方米的小书屋容量有限,装修简单,它却成了村民最依赖的“好朋友”,以务农为生的村民们在农家书屋的陪伴下也都已经大变样了。

  周四下午是新源村“墨香书法班”上课的日子,老师就是朱景焕,学生是新源村和邻村慕名而来的孩子们。这周恰逢上海书展,成为全市100家分会场之一的书屋也热闹非凡。书屋管理员鲁琼赶忙招呼孩子们排排坐,随即又拿出备好的墨汁和宣纸,供大家上课使用。已过耄耋之年的朱景焕说:“我和庄稼打了一辈子交道,从没想过自己也能握起笔杆写书法、写文章,书屋生活几乎成了我的‘夕阳红’。”

  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也爱往书屋跑,双职工家庭暑期常把孩子放书屋,家长们都说:“让孩子在这看看书,比放家里省心。”正在书屋上架新报纸新杂志的鲁琼是90后,从中学时她就在书屋借些探险考古类的书籍,这个爱好现在依然不变。2016年,鲁琼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后考上了新源村的大学生村官,便回到了家门口的村委会工作,农家书屋也交由她负责日常运营。小时候每天对她嘘寒问暖的叔叔阿姨都成了鲁琼现在的服务对象。

  书屋的门不时被推开,这次进来的是新源村小有名气的家庭农场主曹林坤。看到老朋友笑容满面,大家都忍不住凑上去询问碰到了什么喜事。原来,曹林坤的农产品合作社刚刚拿到了新的营业执照,新增了“食品销售”的许可。以往曹林坤想卖大米,只能在米袋子上印上自家的电话,通过口口相传进行电话订购。以后,曹林坤的大米终于可以直供商超,还能在网上销售了。这次他来,就是想借一些网络营销方面的书回去学习。

  其实,曹林坤本不用这么麻烦。即使是传统的自产自销模式,他家每年产出的新米不出一个月就能卖完。但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让他无法甘于落后。农家书屋,“农”字当头,这间小小的书屋,也见证着曹林坤从一个普通农民到农场主,再一步步走向新源村致富带头人的过程。

  农家书屋对于海量接收互联网信息的年轻人来说,有时显得有些不够用。好在,农家书屋和松江区图书馆建立了联建关系,每年都会接收一批来自区级图书馆的赠书。村民们也充分享受了这一福利,每次村里征集书目意见时,鲁琼总是发动大家填写读者意向表,通过点单的方式让大家看到更多合口味的书。未来,这个小小的书屋还有很多美好的规划,比如,实现书屋和图书馆书籍的通借通还,又或者将农家书屋架构到更小一级的党建服务点,真正让村民对图书资源触手可及……

  本报记者 赵玥

【编辑:左盛丹】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