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南连续开班收徒“复活”稀有剧种

2018年11月15日 20: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郑州11月15日电 题:河南连续开班收徒“复活”稀有剧种

  中新社记者 李贵刚

  “很抱歉,我迟到了。”15日,雾霾笼罩中原大地,79岁高龄的朱锡梅因雾大未能按时赶到研习班课堂而表达歉意。

  作为稀有剧种“太康道情”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已经退休20余年的朱锡梅如今再度“登台”传艺,身份也变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河南地区(四平调、道情、柳子戏)研修研习班”的教师。

资料图:豫剧演员在露天戏台演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豫剧演员在露天戏台演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旨在促进稀有剧种活态传承,留住民族文化根脉的这个研习班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30余名学员均来自河南稀有剧种的后备人才。

  “我愿意不惜一切,传授毕生所学。”朱锡梅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太康道情历史悠久,是源于春秋时期的民间戏曲艺术。被誉为“天下第一团”的太康道情剧团目前仅剩60余人,“如果再不开班收徒,就没有人来唱了。”

  正如朱锡梅所言,一些濒临失传的剧种均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始于西汉的皮影戏、起源于唐朝宫廷梨园御戏的大弦戏、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宛梆等。

  河南省于2012年启动“稀有剧种抢救工程”。目前,河南已成功抢救34个稀有剧种,但仍面临着无戏可演和后继无人的窘况。

  河南省清丰县柳子戏艺术传承中心主任常银良说,柳子戏仅有30名从业人员,剧目全靠口传没有曲谱;河南商丘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团长付梅称,四平调属于最年轻的剧种,但全国唱四平调的艺人也不足百人。

  如何让这些面临失传的稀有剧种“活”起来,河南推出“传承人群研培计划”。

  是次研习班便是研培计划之一。在此之前,“中国非遗传承人群河南地区(大弦戏、大平调、淮调、二夹弦)研修研习班”、“中国非遗传承人群河南地区(豫剧“豫东调”、怀梆、宛梆)研修研习班”已相继收徒开班,培养未来后备人才。

  记者参加过上述三次研习班开班,每次授课的均是戏曲名家及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专家,其中不乏像朱锡梅这样的高龄老艺人。目前朱锡梅已经收了10多个徒弟。

  主办方称,针对各剧种以及流派的特点,培训班以传承各剧种优秀传统剧目中的经典片段为主,对学员们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未来河南稀有剧种还将陆续开班收徒。(完)

【编辑:房家梁】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