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千年前“带货狂魔”的秘密

千年前“带货狂魔”的秘密

2020年07月15日 09:36 来源:北京日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千年前“带货狂魔”的秘密

  谢忠军

  在知乎的问答社区,有个历史话题屡屡引发热议:一部中华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那么,屈辱的源头在哪里?不少网友将之归因于明清以降患上的“自闭症”,认为闭关锁国导致了全面落后。部分学者更认为乾隆皇帝是罪魁祸首,指责他封闭到可能把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日志都焚毁了。公平地说,明清两代走向封闭,无法归罪到某一个人身上,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成因。

  然而,若想厘清这种“自闭症”,似乎更应首先了解明清以前开放自信的中国到底是何模样。最近,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线上、线下同步推送的“宋代远洋船舶‘南海I号’的前世今生”,或许可以告诉我们部分真相。

  偏安一隅,却粉丝遍天下

  “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这艘南宋初期木质远洋沉船,自1987年被发现至整船打捞,移驻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先后出水18万件文物精品,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和考古信息。

  看看南宋的版图就知道南宋该有多压抑了,以“南海一号”所处的南宋初期为例,北边是金,边界不断南压,西北是西夏,西南是大理,谁都惹不起,疆域日渐蚕食,空间越来越小。但是南宋并没有由压抑走向自闭,而是文化繁荣、科技进步、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代。据《宋史》记载,南宋时期采取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还专门成立了管理海外贸易的政府机构市舶司,与50多个国家进行海外贸易,东线到日本、朝鲜,西线到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可以说偏安一隅的南宋,粉丝遍天下。而“南海一号”正处于这条西线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一船18万件,其疯狂带货、往返吸粉的魅力不输当今带货女王。

  据赵汝适《诸番志》记载,仅从彼时南宋直接进口瓷器的国家和地区就有15个,转口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应该更多。以“南海一号”出水瓷器为例,主要装载景德镇窑系、德化窑系、义窑系、龙泉窑系和磁灶窑系,至今,在东南亚各国,都能发现南宋时期销去的各类瓷器。“南海一号”沉船的船头朝向西南240度,考古学家据此判断,当时“南海一号”不是从国外驶入中国,而是从中国驶出,将赴新加坡或者印度等地进行海外贸易,而这些国家都是南宋时期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

  此外,出自“南海一号”另一组文物,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南宋时期对外贸易的繁荣——一组2018年出水的人类骸骨,经专家DNA测序后,排除了黄种人的可能,认为极可能属于一名外籍船员,由此推断”南海一号“远洋船舶上有外籍船员做工,可见当时大家的心态有多开放包容,丝毫不担心别国人抢了自家饭碗。

  路远货多,船有水密隔舱

  “南海一号”的珍贵之处,除了18万件精品文物,便是船体本身。最令人瞩目的是其典型的水密隔舱机构,印证出最迟在宋代,远洋海船已采用成熟的水密隔舱造船技艺。

  所谓水密隔舱,就是船舱中以横隔板分隔开的彼此独立且密不透水的各个舱位。水密隔舱结构保证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即便某一舱位触礁进水,也不会危及其他舱位。并由于舱板与船壳板紧密连结,增加了船舶整体的横向强度。

  船上隔仓,还有很大的实用功能,便于货物的管理和装卸,比如可以在不同的舱区同时装货,或同时卸货,大大提高了装卸效率,也最大限度地节约了船舱空间。“南海一号”出水的瓷器底部,常带墨书,即文字标识,比如“李大用”“六哥”“林花”“李长保”,大部分应为人名,或者只标姓氏,如福建磁灶窑系底部带“黄”字墨书的褐釉扁陶瓶。那么这些人是谁呢?船主、窑主,还是订户?目前尚仍难有定论,但无论是哪一类人,水密隔舱结构为货物的分类提供了极大便利,谁生产的,要卖给谁,都可以实现分类装载管理。否则,若让这18万余件货品共处一室,混淆不清,无异于一种灾难。

  这种对远洋贸易商品进行墨书标识分类的办法,一直延续下来,在南京市博物总馆所藏龙江宝船遗址出土的明代瓷器中,有的瓷碗底部就写着“李”“化”等字样,说明这种墨书并非一时兴起所写,而是有着绵长恒久的实际功用,在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水密隔舱结构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船货,特别是瓷器等易碎品。从船上出水的大部分瓷器都完好无损,比如有着“假玉器”之称的宋代景德镇影青釉瓷器,胎薄如纸、洁白似雪,经受了800多年海浪颠簸,居然出水如新,这与隔仓内部相对稳定紧凑的空间结构有很大关系。

  在“南海一号”沉船后不久的13世纪末,这项伟大发明由马可·波罗传到西方,深远影响了人类航海事业。

  爆款铁锅,压沉船只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南海一号”货品及其装载方式,也可以窥见当时远洋贸易的需求端是多么旺盛。其装载的货品主要是瓷器、贵重金器,瓷器更是博采众窑精华,大到坛罐,小到粉盒,密密麻麻装满船舱,看得出来,根本不愁卖。从装载货品的数量上看,18万件,实在不能载更多了。其中有一件德化窑白釉印花四系罐,内套装小瓷瓶,另有德化窑青白釉三联杯印花子母盒,这些器物说明,从设计阶段,商家和船东就已经考虑到了远洋运输的需要,这样的设计既丰富了瓷器品种,又节约了装运空间,实现了尽可能多带货。

  “南海一号”还出水了大量码放在瓷器上方的铁锅。大铁锅和名贵的瓷器以及金银器共处一船,这种诡异的画风只能说明,铁锅同样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热捧的爆款,没有比解决一群吃货的吃饭问题更能刺激消费的了,有了铁锅,就有了热腾腾的家,就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只是船主或许没把握好一个度,那就是带货和超载之间,有时只差一口铁锅。参与考古发掘的专家认为,这些铁锅基本可以确定来自铸铁历史悠久的广东佛山。假如这些铁锅产自佛山,也就是说“南海一号”从福建出发,满载瓷器金银,受佛山铁锅的诱惑,经停广东,装载铁锅,然后没走多远,就沉没了。其沉没至今是个谜,但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航道上,端端正正地沉没,基本可以排除触礁、台风等可能,最大的可能就是超载,而压垮“南海一号”的最后一根稻草,极可能就是多带的那批货——那些寄托着异国他乡吃货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佛山铁锅。

【编辑:苏亦瑜】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