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解密:云南边境古老民族为何能懂三星堆怪异符号?

2008年06月26日 12:30 来源:科技日报 发表评论


 

    6月14日,游客在观赏国宝青铜器太阳树。四川汶川大地震并未对中国著名的三星堆古文化遗址造成损坏,依然供游客游玩。 中新社发 贾国荣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汶川地震给人们带来难以忍受的巨痛,也给一些重要文物带来损害。

  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的青铜时代遗址——三星堆,收藏有上千件令人惊叹的稀世珍宝。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三星堆两件陶器被震落摔破,月亮湾城墙遗址轻度受损,但整体上,三星堆博物馆经受了地震考验。目前,三星堆博物馆正对文物进行加固和修复。

  三星堆博物馆,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体型庞大造型怪异的青铜器。在馆中展出的就达上百件,这些青铜器不仅给人带来震憾,也带来了千古谜团。如此精美的青铜器是出自三千年前古人之手吗?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发达到了何种程度?

  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地处富饶的成都平原,自古就是一处宜人安居的鱼米之乡,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却不知道他们的脚底下埋藏着惊天动地的秘密。

  1929年广汉月亮湾农民燕青保父子在地里干活,无意中挖出一块大型石环,从此揭开了探寻沉睡地下几千年的古代文明的脚步。但是在其后的50多年中并没有重大的发现。直到1986年,却接二连三地发现了惊人的宝物。

  在遗址上因为有三个平行的较大的厚土堆,所以被称为三星堆。也正因为这里土层较厚,又没有发现什么文化层,所以考古人员允许当地的农民在这里取土制砖。而两个宝藏坑就是在农民取土时,无意中挖出来的,前后只相差了一个月的时间。

  两个加起来共约36立方米容积的土坑,像两个巨大的聚宝盆一样盛装着满满的金器、青铜器、玉石器等,尤其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的青铜文物更是无与伦比。

  三星堆给我们太多的疑问了,谁有这么大的本事造出了这么多的好东西,因为在三星堆出现之前,我们一直认为中原地区的青铜器那绝对是世界第一流的,但问题就是当看到了三星堆的一些细致的铸造方法之后,很多专家都震惊了,没有想到同时期这个地方的青铜铸造业居然要比我们那个时候的商代不知道要高出来多少,这让人觉得很诧异。

  种种疑问

  什么技术让三星堆的青铜器显得异常精美?

  现如今已经修复出来的青铜器已经有几百件,在修复过程中,修复大师杨晓邬不断发现古人在铸造青铜器时,所运用的一些令人吃惊的技术。

  杨晓邬说:“我们在化验出土青铜器中铜的成分时,发现有一些器物的铜里面含有磷。我们现在铸造也要加磷铜,加磷铜的原因就是使铜水流的很快,能够在铜还没有冷却的时候就能到达边角这些地方。这些技术的运用让三星堆的青铜器显得精美异常,但是杨晓邬说古人在制作青铜器时,大型青铜器并不是很讲究,但是小型的青铜器,小到几厘米甚至只有成年人的一根手指那么大的却很精美。比如出土的人面鸟身的青铜器就制作精细,它的鼻子、眼睛包括手的指甲都看的很清楚,很精细,从而看出铜的质地很好,制作中铜的比例掌握的很好。”

  正因为古人掌握了合理的合金配比,才使得三星堆的青铜器大的让人震憾,小的给人精美感觉。现代人曾经模仿古人利用古人的技术,制作青铜器,但以失败告终。

  精美铜器是怎么做出来的?

  青铜器的年代被测定为是商代时期的物品。让现代人难以想象当时的工匠,古人利用古代的工艺是如何做出来的如此精美的青铜器。杨晓邬介绍在二号坑中出土了另一件青铜器上,还有着在当时来说更神奇的青铜冶炼技术。“当把所有的残片都拼起来时,才发现这是一棵落有九只鸟,挂满其他东西的高达4米的青铜树。而它也是整个坑中铸造最复杂的一件青铜器。当时古蜀所有铸造的精华都体现在这个上面。”杨晓邬说,青铜树采用了商周时期比较普遍的青铜铸造方法,也就是范铸法的浑铸法。细微的地方还使用了嵌铸,补铸。但最令专家吃惊的是铜树还运用了在当时来说,更为高超的铜焊技术。冶金史学界认为,华北铸焊工艺起源于西周末东周初,到战国才使用。而在这棵铜树上却体现了非常纯熟的铜焊技术。

  大量的铜矿来自何方?

  从目前三星堆已出土的青铜器的用铜总量来看,估计约在8—10吨左右,这还不包括冶炼和浇铸过程中的损耗。按地质学上的经验,天然铜矿的含铜量一般在10%%—14%%左右,也就是说,要想得到10吨纯铜,大约需要100吨铜矿。这大量的铜矿到底从何处取得?为此三星堆遗址的挖掘者陈德安,曾经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来寻找这些文物的真正产地。

  陈德安说,三星堆所有出土的青铜器,经物理化学测定都是低比值的铅,但是四川地区含有铅的铜矿并不多,尤其是低比值铅的铜矿几乎为零。这表明三星堆人所冶炼的青铜不产自本地,那么,三星堆的大量青铜又来自哪里?

  陈德安说:“现在比较典型的低比值铅的铜矿分布在云南的云山这些地方,我只做一般的推测,这个低比值青铜器的来源可能来自西南地区。”可云南在四川的千里之外,是什么把三星堆的青铜器和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的铜联系起来呢?主张三星堆文化本地说的专家则认为,三星堆的祖先应该属于古老的氐羌民族,而氐羌民族又是一个迁徙的民族,他们的迁徙路线就是我们常说的茶马古道。而古代的茶马古道又恰恰经过东川。

  东川铜矿有文献可考的历史可追塑到汉代,而且现在依然可以找到古老矿洞。古人开采矿石和现在不同,他们是从山顶顺着矿脉往下开采,口里衔着用来照明的亮子,背上背着矿石艰难地一点一点往外淘。据记载,东川铜矿含量较高,所以古代的东川人发明了自己原始的冶炼方法——火烧水泼法,就是用木柴在岩石上,矿岩上烧,烧红了之后,再用水泼上去。这是东川文献记载中,最古老的一种铜矿的冶炼方法,因为当时没有采矿工具也没有火药等,面对艰硬的矿石,古人想出的办法就是,先用火烧,当岩石被烧热后,再用冷水泼,由于岩石热胀冷缩不均匀等因素,岩石会自然崩落,当然这种方法只适用含铜量较高的矿石。

  东川的矿区紧邻金沙江,据文献记载,明清时期各朝政府所制作铜钱大都出自东川,而且就是由水路运出。那么制作三星堆青铜器的铜会不会也由此路走的呢?

  谁是三星堆宝物的曾经拥有者?

  地处中缅边境的一个少数民族村寨,寨子里竟然出现了与三星堆出土的一模一样的海贝,但是他们的海贝却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并非如常理推断的那样海贝就代表着钱币。如果这些密码并不是一种完全的巧合,那么是否能证明,千里之外的一个古老氐羌的迁徙民族,就是三星堆宝物的曾经的拥有者呢?

  就在人们心怀神奇的时候,一位叫杨干才民间学者说自己能看懂三星堆。杨干才本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尤其喜欢拍摄少数民族。而就在2001年他在周游中国的边境线时,在地处中缅边境线上碰到了一个让他惊异的少数民族村落。为了能了解这个村寨,杨干才和他的爱人竟然住了下来,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一呆就是六年,他拍摄下了这人属于哈尼族一个分支的少数民族,他们自称为阿卡人。杨干才说他能读懂三星堆的一些怪异符号,正是因为阿卡人。

  杨干才第一次看到这个村落的时候,曾回昆明查阅了有关哈尼族的相关资料,在史诗中透露出这个民族有着强烈的鸟崇拜的观念。这是阿卡人传下来的史诗中的内容,而且生活中他们也把鸟和眼睛作为自己崇拜的对象。也正因为阿卡人有着强烈的鸟崇拜和眼睛崇拜现象,杨干才才把他们和三星堆联系了起来。

  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尤其是青铜器,鸟或者似鸟的东西,占了大部分。也正因为看到青铜器中大量的鸟,才让杨干才把三星堆遗址跟阿卡人联系起来。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个坑,有很多专家把它定为祭祀坑,有的专家认为不是,但不管是不是祭祀坑,坑里的器物的用途,大部分专家意见是一致的,那就是它们是用来做祭祀用的。铜人、铜鸟、铜眼、眼形器都与祭祀有关。

  通过对阿卡人的了解,杨干才对于三星堆有这样一个猜想。古蜀的先民应该是一个位于四川西北的青海、新疆地区的古老的游牧羌人的一支,为了生存迁徙南下,到达水草丰美的成都平原后定居了下来,并且在此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文化,但是后来在与其他部族发生战乱,被打败,所以毁掉了象征着他们财富和辉煌的成果,带领族人继续南迁,最终到了云南边镜。

  相关资料

  1986年7月和8月份,让四川的广汉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变成了举世闻名的城市。那时当地农民两次寻常的取土挖掘,竟然挖出两个装满了珍贵文物的土坑。令人奇怪的是坑内所有的宝物的制作都非常精美,但是更令人惊讶的是所有的宝物都遭到了损毁。本以为是一个古代蜀王的大墓,但是当打开土坑之后才发现,只有宝物却不见墓葬的痕迹,宝物的来历成为千古谜团,历史学家也无法从现有的历史资料中给出确切的答案。那么从三千年前的青铜制作工艺上去找寻,能否找到宝物的制造者呢?千年宝物重现人间,却也带来了众多的未解之谜。(裴宁)

编辑:吴歆】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