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片:文学电影离婚 要视觉不要文学没文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国产大片:文学电影离婚 要视觉不要文学没文化?
2009年01月18日 16:23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个作家是不是就能写出好的剧本?而一个导演就一定写不出好本子呢?在“改革开放30年电影文学创作研讨会”上,专家们错开了这一针对性的话题,着眼在理论上探讨电影里的文学哪里去了?呼吁剧本的文学性是电影的重要支撑,重新确立“以剧本为本”的观念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重中之重。

  国产大片从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开始,在骂声中成长起来,“骂得越欢,票房越高”已是大片成长过程中一个不争的事实。

  近的,骂《赤壁》。吴宇森在求真求美以及在对历史的尊重上走歪了,把三国故事变成了一个曹操和周瑜争小乔,这简直像是国外的特洛伊战争了。《赤壁》少了文学价值的力量。

  还有,骂《非诚勿扰》。没有王朔垫底的冯小刚抖得没那么机灵了。冯小刚一手操办剧本的《非诚勿扰》带着一种拼凑,一种组装,缺了真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冯小刚出道时不也傍着王朔吗?他的文学力量不也是来自于小说吗?

  比较幸运的是陈凯歌。《梅兰芳》口碑、票房的成功拯救了在“馒头血案”中漂浮的陈导演。《梅兰芳》被认为是大片中最有文学根基的电影。里面凝聚着梅绍武、严歌苓、张家鲁这些作家的心血。再次体现了剧作有无文学价值的分量,必然会对未来电影的成败得失产生不小的影响。

  “骂得越欢,票房越高”似乎是大片的一种畸形。一部电影需要方方面面的集合和配合才能完成。其中,编剧是基石。如果基石不了解市场和观众,也是瞎掰。国产式大片大多已经掉进了单纯的娱乐性感官刺激高科技杂耍的旋涡里,把电影观众全部推向取乐、解闷儿的娱乐状态中。用娱乐把电影市场全部践踏,谁来修复?谁来重建?文学性电影还有没有让人心中一凛的快感?能不能使具有文学性的电影更好看?更上座?以剧本为本,力取电影文学创作的严谨性、思想性来赢得观众是当务之急。也是值得说道的话题。

  电影与文学离婚!

  黄式宪(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不应当拒绝戏剧和文学,文学价值观不论放在哪个年代,都是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应当重新确立“以剧本为本”的观念。

  从《英雄》、《功夫》、《神话》、《无极》到《赤壁》等大片问世,标示了中国、华语大片时代的到来。这些华语大片的优势在于,扛起了商业巨片之旗而抗衡好莱坞,提升了我们民族电影在全球主流市场里的竞争力,其功绩不容低估。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种令人颇为无奈的“文化悖论”,在这类大片里,电影的叙事出现了一种背离现代性的逆转(或是对现代性的消解),并且是彻底拒绝并逃离了文学性的。从《英雄》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不再相信文学,甚至断然拒绝文学,将中国历史架空并乌托邦化,他所失落的岂止是电影的文学价值,更失落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及其精神和风骨。尤其再到《色·戒》、《投名状》或《赤壁》,这类大片竟在文化的品位上出现了令人惊诧的颓落或沉沦,甚至公然解构历史、颠倒春秋大义、颠覆我们时代的主流价值观。

  费明(编剧)

  何为电影文学?我举一个例子,我一直在探讨爱情是什么?看了很多文学作品,找不着这个答案。忽然有一天我看了一部电影,男主人公说,“爱情是一种优雅”,我一下眼睛一亮,这部电影叫《霍乱时期的爱情》,原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我当时就觉得不得了啊,文学大师站在后头呢。再比如《简·爱》,有一句话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为了含辛茹苦的”,另一句最著名,就是“我不能越过一个女人,躺到你的身边”。这就是文学,像科学专利一样,是你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家对情感的一次重大发现!《非诚勿扰》怎么跟它比呀?葛优饰演的秦奋都油滑到什么程度了?这种作品虽然创了三亿票房,但它不会留下的。

  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在1987至2006年的20年间,电影开始淡化文学,此时期的代表作有《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英雄》、《十面埋伏》、《夜宴》、《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电影的视觉性获得凸显而文学性被淡化。这种淡化和崇尚电影视觉性的倾向,促进了以张艺谋《英雄》为极致的视觉凸显性美学潮流的蔚为大观。

  2007年以来出现重新重视电影文学性的新趋势,表明电影进入重构文学性阶段。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集结号》和《梅兰芳》。冯小刚和陈凯歌分别请著名作家刘恒和严歌苓做首席编剧。导演们显然已经认识到,刘恒和严歌苓都是在精神性表现与政治合法性寻求之间的平衡上游刃有余的顶尖高手。

  文学被抛弃,有没有人管?

  费明

  没这么个单位管这事。电影局也是干着急,每年花好多钱想培养20个导演。可导演哪懂这事呀?现在有些青年导演都想靠“疯狂”一把来赚钱。这个现状怎么改变呢?这就是一个机制问题了:谁来决定中国电影每年都来拍什么?文学从哪里登堂入室?是大老板还是大导演决定题材?以前谢晋看到一个好的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上影厂全力支持。现在还有这事吗?就是电影局把扶持20个导演变成扶持20个编剧,也未必拍出就有人看。也有拿文学调侃的,比如贾平凹的《高兴》,到了导演那儿就说,平凹呀,你这本书里既有喜剧又有悲剧,我光用喜剧行吗?贾平凹能说什么呀,就让他改呗,成什么了?杂耍,无厘头,变成一种歌舞音乐剧形式了。最后,也能卖钱,但是恰恰他放弃的那些悲剧的东西是更有价值的,更文学的。只不过是没有改悲剧这部分的能耐,和杀鸡取卵使然。那么真正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这个国家是不是在杀鸡取卵?什么价值观能打动当代青年观众?现在出现文学性强的电影就一定有人看?难就难在现在变化太快,文学的目光紧追不上现实的发展,更谈不到发酵和咀嚼了。

  黄式宪

  最近2008夏衍杯电影剧本评选初步结果出炉。此次评选有两个“不多”,一是专业编剧报送的作品不多;二是艺术上有巨大创新的重头作品不多。总的看来,剧本创作景况不佳。其二,2008电影票房上出现了两匹“黑马”,一是《画皮》,一是《十全九美》。但是,这两部影片的艺术素质和文化品位却颇多令人质疑。中国式的大片如今沦落到了《投名状》和《赤壁》,问题就出在文学剧本上,归根结底还是缺少文学性,于是就出现了文化的倒退趋势。现今,电影厂里的文学部都纷纷撤销了,是策划部、营销部在管剧本,其结果便是:《英雄》、《十面埋伏》都没有一个好的文学剧本基础。张艺谋以前拍片之所以无往不胜,就因为有坚实的文学底子。而到拍大片时,他却都是自己找人按他的要求来编写剧本,独独缺乏文学性,到头来只能玩技艺,到不了电影美学的境界。令我深有感触的是《赤壁(上集)》,一上映就遭到一片骂声。拒绝了文学性,忘掉了文学性,就堕落到眼下的大片状貌,单从牟利出发,根本不注重剧本的文学基础。

  王兴东(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

  电影的一切都是从剧本开始的,剧本的一切是创造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是电影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没有文学形象就没有电影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中国影协,百花奖不设编剧奖是没有任何道理的,他的影响和效果就是让人们在听交响乐时记住指挥和演奏员,而有意忘掉贝多芬一样。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在2008年7月4日才在北京宣布正式成立。我们希望在电影文学领域发挥团结电影编剧、组织剧作、交流创作经验、沟通剧本供需、维护作者权益等方面的作用。 (记者 陈滨)

【编辑:吉翔
    更多文化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