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文学高地上巍然耸立的丰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幽默文学高地上巍然耸立的丰碑
2009年03月03日 16:03 来源:文学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乌克兰基辅市,肖洛姆阿莱汉姆的雕像伫立在他的故居前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纪念肖洛姆阿莱汉姆诞辰150周年

  1

  有一则广为流传的文坛轶事,或许很能说明俄裔美籍犹太作家肖洛姆阿莱汉姆在国际文坛上的深刻影响力。被冠以“犹太的马克·吐温”之名的他,到达美国时,马克·吐温亲自去迎接,自称“我是美国的肖洛姆阿莱汉姆”。与这则轶事一道被人们牢记在心的,还有这位作家堪称“惊世骇俗”的临终遗言:不管我死在什么地方,请不要把我同贵族、名流、富豪们葬在一起,要把我埋葬在普通的犹太工人、真正的老百姓中间。

  许是出于对这位人道主义作家的爱戴和纪念,尽管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当时隶属于沙皇俄国的乌克兰度过。当1916年5月6日他在美国辞世后,纽约几十万工人放下手头工作,自发到街头为作家作最后送别。作家的灵柩在默默致哀的人群中缓缓行进,耗时8小时方才到达墓地。

  作为一名终生为劳动人民鼓与呼的平民作家,肖翁的声名或许没有同时期的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契诃夫等那么响亮,然而,在哈佛大学美国作家的文学档案馆里,能够查到的有关他的资讯材料却多达600多页,与马克·吐温、德莱塞等文学巨匠不相上下。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六七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地的读者中广为传阅。2001年12月,美国全国意第绪语言中心,在纽约召集英、美、以色列等世界各地的评委,请他们从18世纪以来的数千部犹太作品中选出100部最优秀作品。尽管评选意见分歧很大,却都惊人一致地推选他的代表作《卖牛奶的台维》位列榜首,这部作品还被改编成音乐剧、电影《屋顶上的小提琴手》,迄今已在世界各地演出达三千多场。1959年,肖翁诞辰100周年时,更是作为世界文化名人被各国人民所纪念。

  即将到来的3月2日,是肖翁诞辰150周年的纪念日。他的祖国乌克兰届时将举行盛大而隆重的纪念活动。活动筹办事宜由一位副总理主持,其受重视的程度、受敬仰的规格之高,由此可见一斑。或许直到今天,乌克兰人才真正意识到:虽然肖翁到了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但他的情感世界是属于乌克兰的,他生前魂牵梦绕的始终是乌克兰在贫贱生活中苦苦挣扎的父老乡亲,并由此倍加珍视肖翁作为一个伟大作家在其民族文化中的精神存在。

  2

  要在肖翁一生的创作中选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人们多半会选《卖牛奶的台维》,然而说到他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却毫无疑义当属他在生命晚年创作的《莫吐儿传奇》,也正是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九岁的男孩莫吐儿家境贫寒,再加上父亲病重,母亲只能靠变卖家中的物品维持生活。不谙世事的莫吐儿观察着形形色色的来他家买东西的人,觉得快乐无比。父亲去世后,家里的境况更加糟糕,所有的人都认为莫吐儿很可怜,可是莫吐儿却庆幸自己成了孤儿,照样过得欢天喜地。

  然而事情并没有朝好的一面发展,不久,哥哥有钱的老丈人破了产,他只能和妻子回到一贫如洗的家中。为了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哥哥弄来一本《一元换百元》的书,照着书中的提示,他们卖过饮料,做过墨水,捉过老鼠,可是无一例外遭到挫败。走投无路之际,哥哥决定带上一家人,和他的朋友皮尼亚一起去美国淘金,在旅途中,发生了啼笑皆非的种种闹剧。到小说的最后,流浪的旅程仍在继续……

  或许遍览世界文学史,我们不难从狄更斯、契诃夫、马克·吐温和欧·亨利等作家的著作中,找到可相媲美的幽默故事。然而肖翁之所以成就自己的独特,恰恰在于他在伤心故事中,把悲剧写成喜剧的幽默艺术。在这部让人们阅读时“又笑又哭”的“绝妙作品”中,他把犹太人居住的乡镇里,芸芸众生的贫贱人生写得这样快乐,又能如此不动声色地“戏谑”弱势群体的苦难生活,其登峰造极的幽默艺术,放眼全球也罕见其匹。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儿童文学评论家韦苇表示:没读过肖翁的作品,我们的孩子简直就不知道文学的金刚钻质地究竟是什么样的,肖翁凭借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幽默文学的高地上,飘扬起了自己的一面旗帜。儿童文学作家李学斌对比《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后得出结论称:《莫吐儿传奇》或许总体上没有马克·吐温的这部“集大成之作”来得深刻,但从幽默的层面上来说,则更胜一筹。“我们或许会在阅读一些作品中,见到局部、个别章节、字句的幽默,而肖翁的这部作品却从头到尾、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幽默趣味,这非常了不起。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苦难的喜剧化表达,张扬了一种昂扬、乐观、宽容、豁达、优雅、风趣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了一座幽默文学的丰碑。”

  然而,肖翁的笔触一旦转向成人世界,即变得辛辣、讽刺。他用幽默的手法揭露乖张恶毒的俄国官吏,假冒伪善的宗教人士、投机作弊的暴发户,甚至还经常捎带上那位“在无边的慈悲中给予我们痛苦和烦恼,疼痛和贫穷”的上帝。与此同时,他也怀着“深厚的情爱”(高尔基语)描绘人民的重重苦难,嘲笑和鞭鞑他们的种种陈规陋习。一个穷苦而正直的裁缝,怎样买来一只梦寐以求的羊,却因为不懂该如何挤奶而丢掉了老命;一对双胞胎兄弟,怎样因为争夺会堂里父亲留下的一个荣誉席位,不惜拉着对方的胡子大打出手……这种面向成人世界的幽默,在《买牛奶的台维》中臻于化境。作为一个忠厚纯朴的劳动者,台维正是受制于自己根深蒂固的旧观念,给七个女儿带去了一个个灾难,及至幡然悔悟却为时已晚。故事读来让人荡气回肠。肖翁的幽默笔法影响之深,之后的马拉莫德、巴别尔等作家莫不受其恩泽。

  3

  当孩提时的肖翁忍受后娘的虐待和打骂,躲在无人的角落里,记下从她嘴里听到的大量刻薄的污言咒语时。他大概没想到数十年后,他自己的创作正得益于后娘的“恩典”,正是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丰富的词汇:“吃——让蛆虫把你吃掉!”“叫——让你牙疼得叫起来!”“缝——给你缝寿衣!”“写——把你写入死人的名册里!”……他笔下的人物描写才会那么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他或许更没想到自己临去世前,会把它辑成一部名为“后母娘的词汇”的奇异之书。

  “肖洛姆阿莱汉姆式的幽默”固然源于他乐观开朗的天性,源于他童年时期经受的生活磨难。韦苇从更深的层面上看,他的幽默则根植于他作为一个犹太人的民族性格。长期流离失所,流寓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在19世纪和20世纪前期,较集中地居住在东欧一些国家,其中在沙皇俄国的有几百万人。这些犹太居民在俄国饱受可怕的民族歧视和迫害,一切行动受到严格限制,近似于生活在没有捆上铁丝网的难民区。他们是怎么生活的?怎么挣扎的?呼救吗?没门。反抗吗?甭想。正因为此,幽默几乎成了他们在生活中赖以泄愤、赖以自慰和赖以生存下去的武器。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的肖翁,正是在目送这些犹太人蹒跚走向现代的时候,摄取他们爬满痼疾和烂疮的脊背。他了解他们的所有弱点、所有长处、所有忧患,在撕裂他们伤疤的同时,让他们一边抽泣一边哈哈大笑。据说,肖翁去世后,人们翻阅他的资料,从文件夹中发现一个信封,里面一张纸条,记着果戈理作品中的一句话,肖翁在年轻时把它抄下来,翻译成犹太语。从此放置在自己的身边再也没有离开过。肖翁对俄罗斯文化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受俄罗斯文化的浸染,他从小努力掌握俄语。从而使自己自幼不拘囿于犹太文学的学习,能够方便地、自由地从闪烁着灵异之光的俄罗斯文学宝库中汲取艺术营养,等到走上文坛,他又结识了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契诃夫、柯罗连柯、高尔基、库普林等人,深受他们作品中民主主义与人道主义精神的影响。或许正是出于这种隐性的继承关系,肖翁即使晚年到了美国,他的写作视野却从未离开过自己的故土,在作品中留下了对俄罗斯文化的深情回望。

  尽管自1883年发表中篇小说《两块石》后,肖翁已然成名,随着长篇《斯杰姆别纽》、《莺喉伊奥谢列》、《洪水》,书信体小说《美纳汉·曼德尔》,中篇小说《卖牛奶的台维》、《莫吐儿传奇》等著作的先后问世,声誉日隆。然而,作为一个主要用现代希伯来语和现代犹太语写作的“跨国”、“骑墙”作家,因为语言的阻隔、身份归属的错综复杂,肖翁不可避免遭遇了文学史的偏见:他被称为俄国作家,却又长期生活在美国,其结果往往是俄国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都不提到他。在肖翁诞辰150周年之际,或许到了我们重新理解、评价他的时候了。

  本报记者傅小平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