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文化节之"三国演义":以往争夺资源不相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女娲文化节之"三国演义":以往争夺资源不相让
2009年04月14日 13: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以往争夺资源互不相让 如今或停或缩处境不同

  冷观女娲文化节之“三国演义”

  编者按 近年来,自认“女娲故里”的河北涉县、湖北竹山、甘肃秦安等地纷纷打起了“女娲牌”。邀请专家挖掘女娲资源,募集资金开发女娲景观,投入精力举办女娲文化节……三地活动搞得不亦乐乎。然而,数年以后,这样的“盛况”已然不再。如今,秦安的女娲文化节已经停办,竹山的女娲节已悄然“转身”母亲节,而涉县,也准备停办女娲节,只保留女娲祭奠活动,并将祭奠活动提升规格。女娲文化节缘何由热变冷?记者日前对此做了调查。

  “我们也不能落后”

  从目前能够查到的资料来看,开发女娲资源较早的地方,是河北涉县。

  涉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麓,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涉县县城西北10公里唐王峧沟的凤凰山上,留存有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娲皇宫。娲皇宫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迄今已有1450余年,相传就是神话传说中女娲氏“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

  涉县娲皇宫的女娲庙会,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后,娲皇宫祭祀规模日益浩大,形式丰富多彩,女娲文化庙会逐渐恢复了往日盛况。

  为了充分利用好当地的女娲文化资源,以文化搭台,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2003年9月、2004年9月,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涉县先后举行了两次大型的公祭女娲大典,恢复了政府公祭。同时,当地延请有关历史、民俗等各方面的专家,对涉县的女娲文化资源进行了挖掘、整理,投入资金对娲皇宫等历史遗存进行了整修。通过女娲文化节的举办以及相关文化资源的挖掘,涉县不仅将其女娲品牌远播各方,而且扩大了当地的知名度,加强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带动了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河北涉县的这些努力,取得了回报。2006年4月,涉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并挂牌成立了“中国女娲文化研究中心”,同年,女娲祭奠被列入首批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无疑让涉县在女娲文化资源的争夺方面占得了先机。此后一年,顶着“中国女娲文化发祥地”光环的河北省涉县,又入选了由世界著名品牌大会主办机构世界品牌组织、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联合推选的2007中国特色魅力百强县。

  “连续3届女娲文化节,不仅吸引了众多当地群众,许多华侨社团、海内外宾朋、各地客商也踊跃参加,共签订名优特产品销售合同、协议278份,总金额48亿元;签约引资项目72个,总投资34亿元,引进资金28亿元,其中引进外资3400万美元。可以说,女娲文化节,不仅扩大了女娲文化和涉县在海内外的影响,而且繁荣了区域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在2008年举办的中国女娲文化首届高层论坛上,作为主办地的负责人,涉县县长范保平对于女娲文化节的效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涉县的这些收获,让其他一些同样拥有女娲文化资源的地方再也坐不住了。在挖掘和利用女娲文化资源上,“我们也不能落后”,湖北竹山县的一位负责人表示。

  竹山地处秦巴山区,是全国592个特困县之一。竹山的宝丰镇南有一座女娲山。据《山海经》、《康熙字典》记载,女娲曾在竹山炼石补天,竹山县宝丰镇尚存有《女娲炼石补天天真》石碑。《史记五帝纪》载: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又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

  为此,竹山在女娲资源挖掘、开发上下足了功夫。从2005年7月开始,宝丰镇开始着手女娲山风景区“景区规划、公路建设、祭坛公园一期工程”三大项目的建设。当地不仅修建了女娲雕像,而且建造了一系列与女娲相关的人文景观。此后的2006年、2007年,竹山在该县宝丰镇女娲山风景区举办了两届“女娲文化节”,公祭“华夏始祖、东方圣母”女娲。

  甘肃秦安县同样自认为是“女娲故里”,该县的陇城镇拥有女娲庙、女娲洞。女娲洞位于陇城镇东南约两公里的风沟,相传,女娲生于陇城之南的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洞在风台梁西侧的半崖上,洞口高六尺,宽三尺许,洞口大而宽,在洞深10米处,又窄而小,一人能进去。

  看着河北、陕西甚至同属甘肃的兰州争相打出“女娲牌”,借着文化活动发展旅游业,秦安县的负责人表示,“秦安不能再等了”。尽管还是贫困县,从2006年开始,秦安还是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公祭女娲大典和女娲文化节。

  由此,女娲文化节的“三国演义”开始上演。

  “女娲文化节”的是是非非

  涉县女娲文化节、竹山女娲文化节、秦安女娲文化节……如此多的地方看中女娲文化资源并争相办起了相关的节庆活动,这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有专家认为,女娲不能被当做某一地区的文化现象,某一地区的文化资源。女娲文化是全民共享的文化资源,也是世界人民共享的文化资源。女娲文化是一种大文化,它的流传历史悠久、地域广泛、文化内涵丰富,不应该狭隘地理解它。女娲文化的保护应该形成合力。要把女娲文化在全国的传承看做一个整体,整合力量进行保护。文化产业的开发,应该建立在对女娲文化资源整理研究的基础之上,防止单纯地将女娲文化保护“政绩化”和“旅游化”。

  围绕着文化节的争议,更多地出现在节庆活动的操作方式上。涉县是革命老区,竹山和秦安也都是贫困县。三地举办规模宏大的女娲公祭活动和女娲文化节,引起了包括当地居民在内的社会各界的议论。

  “竹山是一个贫困县,近年却已投资1500多万元,塑造了18米高的女娲雕像,建起了女娲祭坛、圣母亭、问天阁等景观,建造了‘中华母亲山’标志石。”竹山县女娲山风景区附近的居民感叹道,“公祭活动搞得很热烈,只不过不知道这些钱花在一个节上有何意义。”

  对此,竹山县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县举办女娲节共投入740万元且有据可查。投资420万元,为宝丰镇修建了一条20多公里长的公路;旅游开发投入近300万元,其中建女娲塑像花费50万元,建其他景点花费200万元,而且这300万元中有150万元为个人捐款;办节只花了20万元。

  西部一所大学的一位教授曾经受邀参加秦安的女娲文化节。“首届女娲文化节在一场淅淅沥沥的细雨中举办,没有多少游客光顾,如今,花费巨额资金争抢‘国字号’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其打出的理由都是为了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事实上,其背后是‘地方情结和利益之争。’”他不无忧虑地对记者说。

  此外,对于据称的“贫困县秦安拿出100万元举办公祭女娲大典”,也有人质疑有搞政绩工程之嫌。

  女娲文化节悄然“转身”

  竹山、秦安女娲文化节的举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质疑。许多媒体对身为贫困县的两地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举办女娲节提出了批评。

  2008年,因为受到地震影响,属于甘肃天水市的秦安取消了公祭女娲大典活动,把精力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有关女娲的活动,只保留了中国天水第三届女娲文化论坛。

  不过,当地挖掘、开发女娲文化资源的努力在争议声中似乎并没有停步。除了2008年年初专门组织人马外出学习办节经验以外,记者在当地的招商引资项目中,仍然可以发现对于女娲文化的重点推介。至于今年还办不办女娲文化节,秦安县政府有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还没有接到通知。”

  而湖北竹山县从2008年开始把“女娲节”改为了“母亲节”。当地有关人士认为,女娲是中华民族伟大母亲的象征,举办“母亲节”,开展女娲民间祭祀活动,有利于继承女娲传统,弘扬女娲精神。

  “这对教育孩子们是很有好处的。”竹山县宝丰镇中心学校朱本双对记者说。竹山县女娲山绿松石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邵忠文表示以前举办女娲节,我们都想不通,人为什么要拜神呢?现在好了,举办“母亲节”,大家心里踏实多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支持政府每年都举办一次“母亲节”活动。

  尽管转身成了“母亲节”,竹山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初衷并没有改变。宝丰镇的办节活动仍在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招商仍是节庆活动中的重中只重。“2008年,竹山县与外来客商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2个,协议引资3.3亿元。为确保签约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督促各招商签约单位成立工作专班,对签约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实现到资4430万元。”该县招商部门这样给记者介绍。

  作者:郑蕾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