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歌剧怎样中国本土化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西方歌剧怎样中国本土化
2009年06月03日 15:41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演出数量少 ●艺术家互动难 ●生存状态忧

  西方歌剧怎样中国本土化

  白宙伟

  中央歌剧院近期上演歌剧《卡门》。其中,“卡门”饰演者就有三位:刘珊、王蕾、王红。她们各具特色,一个是有劲儿,譬如刘珊;一个是有范儿,譬如王蕾;一个是有味儿,譬如王红;说句谁都不得罪的话,这三位艺术家其实都相当全面。还不只她们,中央歌剧院各个声部目前正处于历史最佳状态,要声音有声音,要模样有模样,要男有男要女有女,所以,在排《卡门》时,每个角色都呼呼拉拉有十几个人竞报。

  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介绍说:“《卡门》是1982年1月1日在中国北京首演的。当时,欧洲的许多电台电视台进行直播让西方人目瞪口呆。”据此我相信,那时的《卡门》和今天的《卡门》是中国本土上演的最好的《卡门》,因为,那时的艺术家是“憋”了很长时间;而今的艺术家则是“攒”了很长时间,这两个时期演《卡门》正逢其时。

  27年来,中央歌剧院《卡门》演出120场,是一个西方歌剧在中国本土化过程的一个典范。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又是一个令人深感不足的典范。就数量而言,在西方歌剧故乡的许多城市,每天都上演着大量歌剧,而我们除了《卡门》演出场地,恐怕很难看到同时有另一场这样成熟的歌剧;就西方歌剧艺术家交流而言,他们能以客座身份活跃在各个国家的歌剧院,而我们的艺术家则因为剧院、剧目或者体制等诸多因素所限很少能够互动;就剧院生存状态而言,西方歌剧院在市场份额、政府支持、企业资助方面均使中国歌剧相形见绌,西方歌剧的生产和产出的产业化模式也令中国歌剧望其项背。因此,如果我们有实现西方歌剧本土化的艺术理想,就不能不先好好研究一下西方歌剧的生存状态,提出适合我们的歌剧发展对策。

  歌剧本土化,还有另一条思路,就是中国歌剧的创新。所谓创新,除了剧目内容形式的创作出新,还有政府的扶持、社会的支持、自身的经营及管理体制的改革等等中国的歌剧外部环境的创新。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