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木惊拍,沪上评话路何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醒木惊拍,沪上评话路何在
2009年08月31日 11:30 来源:天天新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醒木惊拍,沪上评话路何在

  振兴评话专场9月亮相,老艺术家呼吁要有危机意识

  “醒木春秋留吴音·振兴评话专场”9月中旬将在兰心大戏院上演。

  日前,在该场演出的发布会上,上海评弹团的秦建国、余红仙、陈希安等评弹艺术家齐集一堂,面对评话艺术的生存窘境及并不乐观的未来发展,他们寄希望于年轻的“评话宝贝”们,并提醒道:“别说现在不景气,就算门票翻跟头,也不要高兴得太早,你们的路还长得很。”

  演员观众双断层

  “评弹团评弹团,现在是有弹词没评话,以后改名叫弹词团算了!”这是在评弹戏迷中流传最广泛的冷笑话。诚然如此,老观众们依旧对弹词趋之若鹜,对于“说来说去都是老段子”的评话意兴阑珊。

  对于近年评话和弹词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上海评弹团团长秦建国解释说:“评话向来被看成是弹词的入门级课程,评话是说大书的,故事性强所以特别受入门者欢迎;弹词则兼说带唱,往往是听熟了评话的观众着迷于弹词。”评弹老艺术家余红仙直言:“我小时候就是听评话才迷上评弹,可惜现在根本吸引不到新观众,自然就没人听评话,老听客当然都是只喜欢听弹词的。”无奈现在评弹观众群的分布是只有“高学历”,而招不到“入门级”,评话自然乏人问津。

  评话中生代“独苗”吴新伯告诉记者:“由于评话市场的萎缩,很多演员都纷纷转行去说弹词,现在上海我这一辈就我一个说评话的。”据悉,苏州评弹学校也有多年没有招到评话学生,今年刚刚毕业的一届中也只有3位评话演员,被上海评弹团悉数纳入麾下,三个年轻人被评弹团的老艺术家们当成宝贝似的捧着护着,却又常常恨不得“拔苗助长”。

  余红仙有些无奈地说:“我们以前学评弹,都是肩上扛着‘家庭重担’,所以再苦再累咬牙坚持,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家里条件好,他们没有这种危机意识。”

  想“创新”不容易

  既然评话故事性强又好听,评弹老听众都得益于它的“吸引”,为何如今又会遭遇“招生困难”呢?对此,吴新伯直言“缺乏创新、脱离时代是关键”:“评话经历了这么多年,到如今大多说的还都是《水浒》、《隋唐》、《三国》之类的旧作,就是《真假胡彪》、《打票车》等也已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现在的年轻人都看‘魔兽’、‘穿越’了,自然对那些不感兴趣。”

  至于用评话来演绎当今年轻人喜爱的题材,吴新伯表示也曾有人做过尝试,“早在上世纪80年代,苏州评弹团的评话演员曾出现过改编武侠小说热,当时市场反应不俗,可惜后来因种种客观原因而没坚持。”据悉,在此次“振兴评话专场演出”中,吴新伯的《新铁马飞奔》就是根据父亲吴君玉的旧作《铁马飞奔》进行“改编升级”,而吴新伯原创的《夜走狼山》还获得过“中国曲艺牡丹奖”,不过这类新作多是叫好不叫座,演个10场已是极限。

  评话的创新就眼前的市场反响来看或许不尽人意,但吴新伯还是坚信“创新是评话的惟一出路”,他分析说:“所有的创新都不是立竿见影的。观众也好,市场也罢,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可惜很多演员搞创新一时半会没看到效果,就打了退堂鼓,寻思着走回老路起码还有老观众的票房,殊不知其实只要走下去,头上就会有一片天。”

  据了解,和评话在各大书场遭受冷遇相反的是,它在社区和大学的受欢迎程度远远高于弹词,可见只要评话演员能再坚持一下,“春风吹又生”指日可待。

  新报记者|朱渊|文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