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选秀”之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国式选秀”之惑
2009年09月13日 13:50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快女群体登上《ELLE》封面。资料图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核心提示

  “09‘快乐女声’不是一场漂亮的战役。”这是在今年“快女”决赛前夕,主持人汪涵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汪涵说,“快女”就是“超女”的“非战斗性减员”:“我们当年最好的战友———我们的赛制,我们的海选,我们的投票,它们都受伤了。但是我们必须要背着它们跑,所以狙击能力、作战能力、移动速度完全受到了牵制。”

  这个生动的比喻,将中国王牌选秀节目“快女”在今年所面临的尴尬困境和盘托出。包括湖南卫视“快乐女声”在内的中国选秀节目,在重重限制条文中闪转腾挪,展现出中国电视人“极限生存”的智慧和毅力。不仅如此,所有的选秀节目都必须想方设法对付另一个比繁缛的“禁令”更难以对付的敌人:越来越难满足的大众口味。在经历草根造星、全民公投、自造偶像的巅峰之后,选秀曾经带来的新鲜刺激与无限想象,在一轮轮“复制”和“克隆”之后逐年萎缩,再别出心裁的创意,看上去也不过是“海选”、“晋级”等固定步骤的变奏;每年的选秀新人根本无力追赶李宇春等“前辈”的辉煌,赛后整体活跃度、曝光率和发展后续力大幅减弱。当年成就李宇春奇迹的观众们,用淡漠和疏远进一步锁定了选秀内外交困的格局。

  中国选秀已经走到尽头了吗?它是不是真的“水土不服”注定只能“惊鸿一现”便匆匆退去?通过今年的“快女”比赛,我们还没有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看到的只有强作欢颜的无奈,和层层积累的困惑。

  1

  受众之惑:选秀真的遭到厌弃了吗?

  2009“快乐女声”自启动以来,就注定是一场“被动的自救”,在湖南卫视艰难争取到许可批文的同时,也收到了广电总局为这档曾经风靡全国的赛事罗列的一系列“禁令清单”:选手抱头痛哭的悲情场面、粉丝团狂热聒噪的呐喊、评委“毒舌点评”、海选的“千奇百怪”,乃至嘉宾的奇装异服,选手的私生活话题都统统遭到屏蔽,将以往节目中的“看点”乃至“特色”逐一剔除。

  此外,还有一股潜藏的舆论阴影在坊间扩散:自2005年李宇春等“超女”在全中国乃至亚洲掀起全民娱乐风暴之后,不断有唱衰的声音传出:“选秀”带来的兴奋,是不是已经被疯狂透支?会不会盛极而衰?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成观众对如今泛滥的选秀流露厌烦情绪,不希望再办选秀。在“选秀”由当年的狂飙突进,进入周而复始的“常规赛”之后,观众的热情还经得起没完没了的盘剥和消耗吗?一条“空降”的规定无疑让这种来自受众的压力雪上加霜:上星节目播出周期压缩为2个月,由周末黄金时间档,退居晚10点半以后。

  在“09快女”启动仪式上,湖南卫视的主创人员向外界显示出一股把“保卫战”当做“攻城战”来打的倔强韧劲:把深夜做成黄金档!同时宣布启动18个赛区,与6大网络、10多家唱片公司和时尚杂志合作,让赛事全面升级。9月4日2009快乐女声落幕之后,湖南卫视官方透露了一组数字:活动从5月7日正式启动,历时近四个月,共有15万人报名参赛。十场上星总决赛,平均收视率2.72、份额13.72%,同时段排名均为第一,全国观众规模约2.38亿,收视率、份额及观众规模均超过了2007年快乐男声总决赛。

  不过,业内人士也披露了一组不那么群情振奋的数据:2005年“超级女声”年度3强总决选收视率11.65、市场份额29.54%,超过今年快女“决战之夜”的4.15和11.12%;广告收入,从2006年“超女”、2007年“快男”的3亿元,缩水至1.2亿。

  “观众嘴巴上说不看,其实还在看。”“选秀没有死,只是在降温。”不少受访人士在受访时持有类似观点。太合麦田老总宋柯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快女”等选秀活动在娱乐节目中的地位依旧不可忽视,大众反响在狂欢高潮之后的相对低迷属于正常周期内的自我调整。问题是,如果选秀已经进入“跌停”,它何时会反弹上扬?没有人能知道。

  2

  赛制之惑:

  没有“选”,只有“秀”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短信投票,李宇春会不会成为一个奇迹。2005年总决赛300多万投票,如一双“隐形的翅膀”,托举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女孩一举登顶,直至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当年,“平民造星”在中国的轰动效应,正是造就“超女”达到“自由、超越乃至飞升的竞技状态”的核心推动力。

  然而,原本“选秀”的题中之义“选”,在今年遭到最为沉痛的打击———短信投票被取消,由专家、专业、大众三方评委,“代行”投票权力。“快女”丧失了最重要的利器,“缴械”后的结果是节目的精彩程度暴跌。对所有电视娱乐节目来说,悬念是赖以为生的根本,没有“选”只有“秀”,成了“快女”的“阿基里斯之踵”。

  在“话题快女”曾轶可的出局和江映蓉夺冠两场关键性比赛中,大众投票的缺席这一硬伤被两度放大:曾轶可在10进7中的“突然死亡”,引发网民大讨论。到底她的被淘汰是“众望所归”还是节目组顶不住压力“舍卒保帅”?虽然曾有网络调查显示7成观众表示看曾轶可晋级“想砸电视机”,但没有短信投票作为“民意”的最终展示,她的去留都显得缺乏终极说服力;“决战之夜”能歌善舞的江映蓉所向披靡,在和李霄云的数轮PK中,一直占有绝对的场面优势,这使得本应是“快女”收官之战的比赛,刺激程度甚至不如之前的20强突围赛。05年、06年的最终对决,主办方均聪明地主动弃权,交由观众投票决定选手座次,屏幕上时快时慢、不断跳动的数字比拼带给人的灼热刺激,远不是今年的百人投票可以比拟。

  汪涵对于短信投票作出这样的评价,它对观众来说意味着相对的“开放”和“透明”。即便会有炒票的问题,但它是透明的。“你喜欢她,你可以帮她买票,可以帮她买40万张、80万张。现在,越不让他投票,他就越会觉得,每一次选出来的结果,都可能是黑幕、暗箱、长官意志。观众参与不了,没有知情权。”华谊音乐总经理袁涛认为,公众参与权的被剥夺,等于从源头上掐灭了选秀的存在意义。

  另一方面,彩铃最终被证明无法替代短信。据某刊报道的“超女白皮书”,05年的“超女”短信收入高达3000万,07年更是高达5000万,今年彩铃下载只有500万的进账,是07年的1/10。由于种种制约,下载彩铃次数、有效下载地址,包括6大网络的选手搜索量等数据都未曾在节目上公开,“民意”至此完全退出选秀舞台。

  3

  选手之惑:

  从期待“英国大妈”到“绵羊音大战”

  作为“选秀”节目中的“内容提供者”,选手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有意思的是,今年4月,在中国内地选秀揭开大幕之前,“英国达人”亚军苏珊大妈的出现,掀起了全球热潮。身材臃肿、打扮老土的高龄选手苏珊·博伊尔以一曲《我曾有梦》,颠覆了选秀选手的“传统套路”,比赛实况成为全球网络点击量最高的视频,点击率短时间突破了1亿。

  苏珊大妈的出现,连同国内选秀首次向外国选手敞开怀抱的消息,让那些对“选秀”多少有些倦怠的中国观众,看到了一点欣喜的苗头,这种情绪被国内媒体实时捕捉,并从中提炼出一个浅显直白的话题:我们何时能有自己的“苏珊大妈”?

  没想到,在中性风格靠边站,绝大多数选手回归人靓歌甜路线的时刻,“大妈”没有等到,反而盼来了两个小妞:“小张柏芝”贡米的出现,为今年“快女”闷热冗长的海选期,带来了第一场“春雨”,极大地缓解了前期宣传的“旱情”。唱歌哆嗦、跑调但坚持原创的90后女孩曾轶可,是2009快乐女声10强中曝光度和非议最多的选手,也是“快女”上星播出来以来最大的收视救星。包小柏退赛风波之后,曾轶可一夜之间“大放异彩”,即便在她已经出局之后,“曾轶可热”仍蔓延不休。这要归功于那些为她甘愿“较劲”、抛白眼、放冷箭,从台前斗到幕后的评委们,也要多亏那些编出“哥唱的不是歌,是寂寞”的段子的网友们,还要感谢那些散布她是“芙蓉王”老总女儿谣言的“热心人士”。

  讨厌曾轶可的人群咆哮着让她“回家吃饭”,声讨她践踏了唱歌比赛的基本底线,不过是湖南卫视为了收视率而精心树立的“话题靶子”。支持她的人继续力挺,大声宣布90后不需要对所谓的权威言听计从,被他人的趣味、陈腐的观念所摆布。相当多网文指出,从李宇春到曾轶可,选秀的最大变化,是大众心理由崇拜偶像,进入到娱乐偶像。“娱乐性”较之“实力”,成为选秀选手更容易上位的资本,反过来也证明了观众对每年批量涌现、风格近似的“标准化选手”已日趋麻木。

  本届快女专业评委、华研国际唱片副总祝骊雯等人士认为,曾轶可出现是对以往选秀活动中主宰赛果的“大多数审美观”发起的冲击,她的受宠,证明选秀活动的标准开始变得宽广,即使是再小众的“非常规”偶像,也有自己的舞台。也有反驳者称,这种“合而不同”、多重标准并举的温和派态度,在比赛需要作出“非此即彼”的判断时,显得过于软弱,容易招致导向的迷失,最终加深而不是厘清了困惑。

  4

  前途之惑:

  选秀还能怎么玩?

  当人们还在为曾轶可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又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明年湖南台还办不办“快男”?有湖南广电内部人士爆料,选秀节目从06年开始走下坡路,已经非常疲劳,创意衰竭,难以坚持。随后湖南卫视总编室主任李浩予以否认:“我们当然希望这个栏目能继续下去,毕竟这个是湖南卫视创立的品牌栏目。”

  湖南电视台副台长张华立坦然表示:“当然想做,最担心是观众不让做了。”对于“中国电视荧屏选秀的空间和市场还有多大?”这个问题,他的回答透露出一丝无奈:“市场无边无际,我们的智慧却不够。”

  著名评委、音乐人黑楠则表示:“商业选秀可以结束了”。他告诉记者,自己当初是抱着“音乐普及”的理念去参与“超女”赛事,但现在在他看来,音乐选秀已严重变质。“现在的女孩去比赛,就像赌博,兜里揣着两块钱,就一门心思想中500万,一夜成名的心态太浮躁,太功利了。”在华谊音乐总经理袁涛看来,变质的除了畸形的赛制,还有观众变幻莫测的心理,“话题选手成了大众发泄内心压力和焦躁情绪的对象。”张颐武、林如鹏等多年关注传媒焦点的学者,对“选秀是否走到末路”持谨慎保留的意见:如果增强互动、提升娱乐性,或许会有转机。

  在选秀大面积退潮的背景之下,想要力挽狂澜的并不只是湖南卫视而已。江苏卫视、东方卫视等“选秀大户”也在制作成本的高昂和“投入”“产出”未必能成正比的巨大压力下,使出百般解数,力图实现品牌革新换代:接棒“绝对唱响”的“名师高徒”,请来两岸三地的选秀选手进行“亚洲杯对垒”,但它真正的杀手锏是力邀周杰伦为冠军打歌,最终还诞生了一个选秀新纪录———韩国选秀金韩一成为首个在国内选秀中折桂的外籍选手;《加油!东方天使》打出了“谁是下一个巩俐、章子怡”的口号,优胜选手将有机会参演电影《歌舞青春》以及新版海岩剧……

  全民动员,举国疯狂,05年的夏天似乎离去多时,可有时候那些饱含盛夏热量的喧腾场景,却好像昨天才刚刚发生。翻过这道坎,就是黎明,翻不过去,就是黄昏。中国本土选秀,已经别无退路。

  ●圆桌会议

  “选秀”衰落了吗?

  北京华谊音乐总经理袁涛

  没有惊人创意干脆停办

  从收视率的角度来看,选秀活动在娱乐节目或综艺节目中,一直占有较高地位。今年快女的收视率依然很高,但是我感觉势头不如往年那么火,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了全民参与。能将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捧成明星,这是老百姓通过选秀所得到的最大收获,但是现在取消了群众的短信投票权利,由所谓评审代行投票权,没有全民参与,公众的热情自然无法调动,选秀活动的发展前景也就不再乐观。我的建议是:没有想到惊动天下的创意,干脆就不要办了,选秀节目在中国生存空间实在太小。

  如果比赛过程不能比从前更火,选手出名当然也会越来越难。比如张靓颖,当年通过比赛积累了大量忠实粉丝,我们所作的只要摆脱她“选手”的头衔,重新进行包装就好,但现在的选手粉丝基数呈衰减态势,培养新人对公司而言压力越来越大。

  中国有很多人才,也的确需要一个面向社会的途径去选拔。但是现在的选秀在走一条畸形的路:能让老百姓记住的,通常是一些引起争议的人或者事,甚至成为大众发泄内心压力和情绪的渠道,这种关注选秀活动的目光已经多少有些变质。有多少人是因为不喜欢某位选手,想骂他,才去关注这个人,这实在是娱乐节目的悲哀。

  北京太合麦田董事总经理宋柯

  选秀活动的地位仍然牢固

  从今年快女的整个进展情况来看,由于一些外在的限制,主办方减少赛事,使得选手展现得不够充分。往年高密度的赛程设置,更能锻炼选手,像李宇春、张靓颖等参加完所有比赛后,基本具有了很好的演唱、表演能力,但今年的比赛偏温柔,不够残酷,选手可能会得不到更好的锻炼。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快女等选秀活动在娱乐节目中仍然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这在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不但因为观众有这个需要,也因为选秀活动能给年轻人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能为娱乐行业提供新鲜的血液。

  电视节目都有生命周期,由于政策缘故,现在的选秀恰好处在瓶颈期,导致市场紧缩,但很难说,它会不会在渡过瓶颈期后,再次达到一个高潮。这是一个市场调节过程,选秀节目过多,就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自然就要缩水。我无法预知以后选秀会形成怎样一种局面,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在大众狂欢的消退是个正常现象,节目兴衰总有起伏,这是常态。

  华研唱片中国区副总经理、“快女”专业评委祝骊雯

  选秀本来就不存在纯粹的“民选”

  台湾也有很多类似的选秀节目,相比之下,湖南卫视的操作真的很成功,一周一次的赛事,让歌手的精彩度不断增强,有些选手开始还没有很好的表现,但后来的爆发力、韧力都让我惊讶。

  我认为选秀节目在中国电视节目中的主导地位很明显,它的确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和机会,这是其他筛选形式无法做到的。它就像是从沙子里面选金子,这些选出来的选手,不但有着很好的粉丝基础,唱片公司培养新人也会很依赖选秀节目。

  有人觉得近几年选秀活动越来越冷,这也是一个正常现象。“超女”是中国第一个地方化的造星运动,它即兴而自发,唤起了整个内地群众对新歌手的渴望,现在大家都努力试着超越,但的确很难实现。05年那一届的氛围是难以复制的,何况大众对这些一年一度常规化了的赛事越来越习以为常。同类的节目越来越多,观众都会疲惫,这不是节目本身的问题,它只是需要新的形式,新的元素不断充实。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评论家张颐武

  让年轻人回到电视机前,这就够了

  在我看来,今年这一届快女高潮迭起,富有戏剧性,但是缺少了一种王者气概,选手们的粉丝已经没有李宇春当年的玉米们那么痴迷,选手魅力似乎有所下降。今年的快女影响力依然很大,虽然不及05年。随着05年超女带来的种种新鲜感的消失,选秀节目似乎逐渐冷了下去。但我认为选秀活动依然很重要,而且观众对其也是非常认可,现在各个电视台都有各种选秀节目,选秀活动也趋于常规,这种活动有很强的生命力。

  我觉得选秀活动有个很重要的意义值得一提:以前青少年很少看电视,但现在网络实际上转移了很多年轻人的注意视线。快女等选秀节目将很多的青少年观众从网络的虚拟世界吸引到电视机跟前。从这一点来看,选秀活动实现了不同年龄层次段观众群体的顺利融合与过度,并提升了收视率,这对于电视节目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转变,这是它的最大意义。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校长林如鹏

  电视节目形式各领风骚三五年选秀前途难以预测

  中国的电视制作模仿外来形式很快,并且非常多样。但无论是访谈节目还是选秀节目,都只是一种节目形态。以中国目前电视节目形式的更新速度来看,单一节目类型都无法持久,无非是各领风骚3、5年而已。由于大量被复制,被“克隆”,观众必然产生审美疲劳,所以选秀不可能长久不衰。快女等选秀活动从05年异常火爆,到而今逐步冷淡的现象,是市场不断更新、自我调节的结果,属正常现象。

  而今这些选秀活动挖掘出的新人,也会面对不同的命运。有实力的歌手才有后劲发展,那些被炒作出来的,被商业包装出来的,就只能成为过眼云烟。当然,这类选秀活动也不失为一种选拔新人的途径。以后的选秀活动的命运很难预测,我觉得必须要更多互动,更富市场性、娱乐性,才能发展。

  本报记者郭珊实习生王莉莎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