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地方》被“咬”:有理想有报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在那遥远的地方》被“咬”:有理想有报复?
2009年12月02日 16: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2日电   以挑错闻名的《咬文嚼字》杂志日前继续向电视剧“亮剑”。最近的一“剑”则砍向了曾引起热议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该剧被挑出明显差错54处,平均每集1.84个。

  以下为关于《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文字内容。

  应是“不得已”

  ◆周 为

  《在那遥远的地方》第8集中,在海拔5380米的圣女峰哨所,丁浩天发现战友吕强躲上汽车,私自下山。为了不让吕强戴上逃兵的帽子,丁浩天没向上级领导汇报,独自去追赶汽车,最后,用石头砸汽车,才把吕强追了回来。事后在追究责任时,有人分析:“丁浩天是为了拦吕强,才不得yǐ扔的石头。”此时,字幕用的是“不得以”, 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不得已”。

  “得以”,意思是能够、可以,指借某事物而能做某事。比如,“正是凭着一股坚持到底的韧劲,他的心愿得以最后实现”。“得以”的否定用法,是与“没有”搭配,比如,“受台风影响,原来的生产计划没有得以顺利实施”。

  “不得已”则指无可奈何、不能不如此。比如,“他是不得已才把祖传的产业卖掉的”。“不得已”的常见用法有“不得已而为之”“迫不得已”等。其中的“已”是停止的意思,“不得已”就是不能够停止,强调的是事态的发展超出了自己的掌控,虽然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却没有办法使它停止,只能顺应时势,做出无奈的选择。

  丁浩天追不上汽车,因为距离远叫也叫不应,为了不让吕强一辈子背上逃兵的污点,丁浩天不得不以石投车,阻止了吕强。在这样的场景中,用“不得已”是准确的。

  “呛着”和“戗着”

  ◆郭米夏

  吕强上韦洁家拜访未来的老丈人韦铁,韦铁要与吕强单独谈话。韦洁安慰吕强别紧张,还说:“我爸这人就喜欢跟别人qiɑng着来。”(第21集)这时的字幕是“呛着来”。韦洁想说父亲韦铁喜欢跟别人对着干,但“对着干”不是“呛着来”,而是“戗着来”。

  “呛”,常用的义项有两个。一是有刺激性的气体进入人体器官,使人感觉难受,如“呛鼻子”“呛眼睛”“油烟呛人”等;二是水或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又突然喷出,如“游泳时呛着了”“吃饭吃呛了”等。可见,“呛着”是因异物进入人体而导致的人体不适,并没有跟人对着干的意思。

  “戗”,常用到这个字的词是“戗面”。动词“戗面”是指揉面时加入干面粉。“戗”还有一个意思是“逆,方向相反”,比如“戗风”就是“顶风”,“戗水”就是“逆水”。由方向相对,还引申出言语冲突的意思,比如《儒林外史》:“两个说戗了,揪着领子,一顿乱打。” 口语中还有“戗茬”的说法,意思是意见不一致,语言对立,比如“故意戗茬”。正是因为“戗”有表示对立的含义,“对着干”应该写成“戗着来”。

  “有报复”与“托后腿”

  ◆建 木

  《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字幕中,有一些简单的文字差错。兹举两例。

  第1集,袁鹰回家对父母说自己报名参军的事。母亲反对,父亲支持。父亲说:“当兵是件好事。真的,你年轻人有理想有bàofù,想为祖国建功立业,多好。”字幕打出来的是“有理想有报复”。其中的“报复”显然应是“抱负”。

  “抱负”与“报复”,读音相同,含义不一样。“抱负”,本谓手抱肩负,引申作名词用,指所抱负的东西,常喻指心里持守的远大志向,如“抱负不凡”。“报复”,义为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如“受到报复”“报复情绪”。根据电视剧的语境可知,袁鹰父亲是在鼓励女儿志存高远,说的正是“有理想有抱负”。

  第5集,在新兵连越野训练竞赛中,丁浩天因为照顾同班的袁鹰,结果和袁鹰两人最后才到达目的地。张班长气愤地说他们是“tuō全班后腿”。此时字幕打出的是“托全班后腿”,正确的应是“拖全班后腿”。

  “拖后腿”是一个惯用语,比喻牵制、阻挠别人或事物使不得前进。其中的“拖”,义为牵制、牵累。而“托”,常用的含义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是没有牵制、阻挠的意思。

  “甫志高”的“甫”如何读

  ◆吴 蓓

  吕强本来与袁鹰相爱,但为了与司令员拉上关系,去追求司令员的女儿韦洁。也许是不满吕强对袁鹰的背叛,丁浩天、方扬高声唱道:“叛徒甫志高,你往哪里跑,双枪的老太婆,把你打死了……”(第20集)二人把“甫志高”的“甫”,唱成了pǔ。

  甫志高是《红岩》中的叛徒,出卖了江姐,后被双枪老太婆打死。他的知名度很高,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差不多都知道,这与《红岩》的广泛影响有关。“甫”读fǔ,不读pǔ。在汉语中,许多以“甫”作声符的字,都读pǔ,如“浦”“埔”“圃”等等。甫被读成pǔ,可能是受这些字影响的结果。但奇怪的是,所有知道“甫志高”的人,大都如同上述电视剧中的丁浩天、方扬,把“甫”念成了pǔ。这似乎是一种群体性行为,而非个别现象,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说,这与电影《烈火中永生》有关。

  长篇小说《红岩》在1961年正式出版,引起了巨大轰动,当时被称为“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在随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重印多次,累计达四百万册。1965年,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在全国各地放映。《红岩》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其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深入人心”。遗憾的是 ,在电影中“甫志高”的“甫”,被误读成了pǔ。由于电影的广泛传播,“fǔ志高”便成了“pǔ志高”。如果按照“甫”的正确读音念,反而会让人不知道“甫志高”是谁了。

  电影中“甫”被念成pǔ,也有可能与《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有关。他们两位都是四川人,在四川方言里,“甫”常被读作“pǔ”,如大诗人杜甫许多四川方言区的人就读作“杜pǔ”。根据有关资料可知,在电影的改编过程中,罗广斌、杨益言直接参与其中,还曾安排有关人员前往重庆等地进行调查研究,他们对电影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罗广斌、杨益言按照四川方言把“甫”念成“pǔ”,剧组创作人员自然也会跟着念,《烈火中永生》念“pǔ志高”,也就好理解了。这仅仅是笔者的一种猜测,有兴趣的朋友可继续探讨。

  不管怎么说,“甫志高”的“甫”都应读作“fǔ”,因为在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中,这个字根本就没有“pǔ”这个音。

  “入党誓词”浅说

  ◆毛煦静

  《在那遥远的地方》第15集中,吕强、袁鹰、韦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遵守党的章程,服从党的领导,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努力实现党的宗旨,用鲜血和汗水捍卫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献给祖国献给人民。”这段誓词值得商榷。

  入党誓词,是党组织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名党员对党和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和保证。自红军时期以来,随着党的任务的不同和党的建设的需要,入党誓词经历了数次变化。红军时期是:“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 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决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解放战争时期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作如下宣誓:一、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三、遵守党的纪律;四、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五、要做群众的模范;六、保守党的秘密;七、对党有信心;八、百折不挠,永不叛党。” 新中国初期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承认党纲党章,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随时准备牺牲个人一切,为全人类彻底解放奋斗终身。”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其中规定了新的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上述电视剧以上世纪70年中后期为背景,应该用新中国初期的入党誓词。遗憾的是,它与各个阶段的都不同,显然是有关人员的“发明创造”,这无疑是不严肃的。

  还需指出的是,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入党誓词的第一句话都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用的都是“志愿”,而非“自愿”。自愿,即自己情愿。志愿,除了表示 “自愿”这层意思外,它还强调 “志向”,即把“自愿”做的事当成终身奋斗的目标。一字之差,意义迥别。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