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国货”赢了牛年 60亿票房后如何再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电影国货”赢了牛年 60亿票房后如何再牛
2009年12月24日 06:2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漫画:李晓宜
制图:李涛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电影国货”赢了牛年 60亿票房后如何再牛

  61.6%的观众表示,在今年看过的电影中,国产电影超过一半

  2009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国产电影出现“井喷”,无论公映数量还是生产总量均打破纪录,预计票房总额将达60亿元,比2008年的43亿元增幅近40%。与此同时,电影的类型、规模、市场、投资等均大步前进。

  面对如此漂亮的成绩单,银幕下的观众又作何感想?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咨询有限公司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0个省、市、区3008名观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今年进影院看过1~2部电影的观众占27.0%,看过3~5部的占29.9%,5~10部占17.8%,还有12.2%的人看过10部以上的电影,表示没看过的仅占13.20%。

  “电影国货”开始得到观众认可

  发行在电影产业链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此次调查中,61.6%的观众表示,在今年看过的电影中,国产电影超过一半。其中,23.8%的人看过的国产电影比例超过八成。

  与欧美、韩日不同的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电影市场依旧活色生香,宛如一场喧嚣的盛宴。

  目前,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从2002年起,中国电影票房就以平均每年超过25%的幅度高速增长,2009年增幅更提速到40%的水平。随着贺岁大战愈演愈烈,2009年60亿元的票房预期几乎没有悬念。

  怎么看2009年国产电影的发展?调查中,57.5%的人认为影片数量大幅增长,题材类型趋向多元化;45.6%的人表示,票房过亿的电影不断涌现,中国电影的营销能力有了显著飞跃;39.9%的人认为,中国电影人越来越重视贴近市场、尊重观众了;47.1%的人发现国产大制作的质量有了稳步提升。但也有45.3%的人说,目前中国还缺乏能够走出去、行销海外的电影;11.8%的人认为,今年的国产电影较过去没有什么进步。

  不管人们怎么看,今年有十多部国产电影出现投资规模、整体质量、题材类型的跃升。业内人士评价,2009年中国电影以可观数量有力结束了一两个导演独大的局面,市场被时尚、谍战、古装、爱情、警匪、搞笑等类型片成功分流,这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成熟与进步。

  与此同时,电影发行在整个产业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开始为电影人深刻认识。如今,院线营销早已过了单纯的“海报+售票窗口”时代,越来越注重与其他行业的合作,采取互动的方式制造兴奋点。许多影片上映期间,明星见面会、首映式、新闻发布会、户外宣传活动、相关产品促销……以及套票套餐和团体票的营销,时刻影响着影城和影片的成绩。这也就是为什么2002年院线成立后,大片票房频频过亿的原因了。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尹鸿认为,尽管中国电影总体制作水平还存在诸多不足,尤其在艺术性与商业性、本土性与国际性结合方面,还没有出现标志性的成熟作品,但中国电影人的整体努力显而易见,“电影国货”也开始得到国内观众的认可。

  骂声中中国电影走势节节高

  贺岁档电影平均1.8天上映一部

  2009年的电影市场存在什么问题?调查中,66.7%的观众认为贺岁档影片扎堆上马,质量良莠不齐;61.6%的人表示,一些作品陷入过度商业化的怪圈,电影的人文价值开始丧失;55.7%的人认为跟风之作不断催生,真正意义上的原创越来越稀缺;35.5%的人则表示,国产电影的投入、产出严重失衡,能够通过商业化运作赚钱的电影仍是少数;37.7%的人觉得问题是票房和口碑严重倒挂的现象严重。

  中国电影人的票房梦想在被呼唤了十余年后,终于在2009年瞬间发力。特别是眼下正在酣战之中的贺岁档,50多部影片把近4个月的档期挤得密不透风。据计算,平均1.8天就会有一部新片上映。

  “看《火星没事》能让人想起《长江七号》;《熊猫大侠》电影风格和人物设计很明显山寨了《十全九美》,《追影》和《大内密探零零狗》就更不用说了,完全是各类电影情节山寨版的大杂烩。”火眼金睛的影迷网友对此已接近“无话可说”了,而2006年大获成功的《疯狂的石头》仍在催生跟风之作。影坛“模仿秀”的泛滥,让人无奈地看到,这种略显粗暴的“拧巴式”恶搞,正在成为一种流行娱乐特征。

  在票房就是硬道理的当下,电影的娱乐功能被一再放大,可不少高调推出的大片,观众就是不买账。观众认为,不少影片要么故事太糙,要么玩弄形式,要么炒作明星,完全名不副实。

  今年以来,《非诚勿扰》、《建国大业》、《风声》不断创造不俗的票房成绩,《建国大业》更是超越了《泰坦尼克号》10多年前创造的国内票房纪录。事实上,虽然网络上骂声不断,中国电影走势却节节高,这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

  “国产电影一年产量高达400余部,但这个巨大数字下面仍然是投入、产出的严重失衡。”一位院线工作人员分析说,目前进入院线与观众见面的电影不足全年产量的10%,如此算来,国产电影能通过商业运作成功赚钱的实在屈指可数,大量影片仍要靠政府投资,或靠民间资本的“热心”来维系。

  影坛的“星海战术”水涨船高

  “后大片时代”的明星大腕也未必有票房号召力

  在北京公交站3米多长的广告牌上,《十月围城》十几位明星挤得像沙丁鱼一样;近日开机的电影版《潜伏》声称要借鉴《建国大业》的全明星模式;演员曾志伟导演的贺岁喜剧《72家租客》,更是号称“目标是邀请到174个明星”。自《建国大业》172位明星炒出4亿票房之后,越来越多的电影剧组变得星光熠熠。

  尽管各方评价褒贬不一,张艺谋新片《三枪拍案惊奇》仍创造了上映4天即票房过亿元的纪录。有影迷告诉记者,虽然已看到媒体上对影片的各种评价,但“张艺谋三年磨一剑”和“赵本山、小沈阳的号召力”还是让他们愿意花钱买票走进电影院。

  靠大片和明星能成就中国电影的票房梦想吗?38.9%的人认为不能,《建国大业》的成功不可复制;71.4%的人觉得对电影来说,人多不一定力量大,全明星阵容也不该成为电影的炒作噱头;55.4%的人认为,中国电影应该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但也有20.6%的人表示,只有大制作才会有高票房。

  “从严肃的艺术创作角度来看,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出场时间还不足以让一个演员把角色处理得足够丰满。”对于影坛水涨船高的“星海战术”,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认为,明星客串这种个案是允许存在的,也有增多的可能,但绝不会是今后电影创作的趋势。

  “后大片时代”的消费特征是日益明显的类型化,这使明星大腕也未必具有票房号召力,观众渐渐理性了,像选择电视剧那样选择自己热衷的电影类型。比如《麦田》、《狼灾记》等均有明星、名导压阵,票房却惨不忍睹;反倒是一些幽默的中小成本影片四两拨千斤。

  60亿元票房以后的中国电影将何去何从?纵观2009年国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市场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尚需在影片质量上狠下工夫,推出一系列的“拳头产品”才能真正赢得市场。

  本报记者 吴晓东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