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节”扎根中国:是“朋友来了”不是“狼来了”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洋节”扎根中国:是“朋友来了”不是“狼来了”
2009年12月25日 09:15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资料图:12月24日,一场主题为“快乐自己快乐他人”的摄影扫街活动在古都河南洛阳进行。50名摄影爱好者身着圣诞老人服装,携“长枪短炮”在老城东、西大街快乐“扫街”,记录人们面对圣诞老人的神情,与行人合影,给孩童送上糖果文具等圣诞礼物,引发满街欢笑。 中新社发 张晓理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洋节”来了,是“朋友来了”,而不是“狼来了”。“洋节”可以弥补我们生活中的某些缺失,“国节”与“洋节”可以并行,两者互相间还可以参照、比较、启迪、汲取,互补双赢。这样,我们的节日文化就会更加多姿多彩,平添许多幸福感

  这些天,在凛冽寒风吹过的闹市街头,色彩斑斓的圣诞装饰温暖着人们的眼睛:红色的圣诞帽、绿色的圣诞树、白色的雪花、多彩的花灯和挂饰,还有可爱可亲的圣诞老人和伴着鹿车铃铛声的乐曲……使得我们生活的城市活跃起来,舒缓了匆忙都市人的心情。

  不少年轻人开心地呼朋唤友搞圣诞聚会,而另一些人对“过洋节”现象显得忧心忡忡,前两年甚至有人呼吁“抵制洋节”。我们该如何面对“洋节”?

  “乘虚而入”的“洋节”

  对“洋节”一味地说些偏激的话,没什么意思。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洋节”是怎样在中国扎下根来的。

  在传统中国,国人大致每两个月过一次节。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正好都间隔两个月零两天(中间“夹”进了元宵、中秋两节)。奇怪的是,这一系列中没有十一月十一;这个时间段中的“冬至”始终只是个节气,没能成长为全民节日。所以,重阳节过后的4个月里,国人的生活不免有点沉寂和冷清——是不是有了空缺,才正好让“第一洋节”圣诞节乘虚而入?

  圣诞节在时间上填补了空白,在空间上则营造出浓浓的节庆氛围。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农耕文化讲究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不但粮食要藏,人也要“藏”——农人们叫“猫冬”,躲在家里不出门。这个时段的节日空缺,恐怕跟“猫冬”不无关系。可是城市化进程把乡下人变成了城里人,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冬季不能关在家里,过个冬节调节生活节奏和情绪是自然的需求。已经在欧美完成了城市化蜕变的圣诞节,也就自然地在改革开放之后被引入中国的城市。

  “洋节”来了,是“朋友来了”,而不是“狼来了”。我们面对“洋节”,不必神经紧张,且用鲁迅先生提倡的“拿来主义”态度:“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只要主人是新主人,鲁迅说,宅子自然就是新宅子——依此类推,节日也是新节日了。

  独生子女过的“同龄节”

  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已经有30年了,可以说,现如今中国的年轻人,几乎全是独生子女。这是家里没有玩伴的一大群人。所以圣诞节被他们过成了“同龄节”。中国传统节日每每强调家族性,强调血缘与姻缘,几乎没有一个节日有这样的同龄群体相聚的意味。独生子女从小孤身只影,入学、就职之后又身陷过于激烈的竞争,使得他们越发地感觉孤独,因此尤其需要兄弟姐妹一家亲的“同龄节”。有个独生子女说,她的圣诞节是“用狂欢来抵御寂寞”。

  中国多的是独生子女,却没有为他们准备的节日。与其拍脑袋选一个什么日子设“独生子女节”,不如任由他们自己选个中意的节日,哪怕是拿来“洋节”嫁接改造,在开怀大笑、载歌载舞中相互温暖。

  不说从前老上海等等,圣诞节是改革开放以后“大举”进入中国城市生活的,30年演变,眼下已渐渐变得像是我们自己的一个节日了——西方人圣诞聚会吃火鸡,中国人有吃饺子的;西方人开舞会,中国人更爱上街逛,像元宵节“走三桥”、“走百媚”一样到处“望望野眼”,小青年们一路上嘻嘻哈哈、打打闹闹;西方人互赠圣诞贺卡,或者玫瑰,中国人现在有送苹果、橙子的,说是“平安夜”送苹果是祝平安,送橙子是祝愿心想事成——这完全是中国民间用谐音表心意的风俗。

  弥补我们情感表达的缺失

  所以“抵制洋节”之说,实在不妥。圣诞节的浪漫气息、童话意味和梦幻色彩,是美好的。孩子们一觉醒来,让他们惊喜万分的礼物已经放在枕头边上,谁都不怀疑真个是白胡子的圣诞老人,从烟囱管爬进来送的。礼物常常塞在长筒袜里,多么温馨的红色长筒袜!圣诞节的标志中,除了袜子还有帽子,多么体贴人呵。这样的节日,不光孩子们喜欢、年轻人喜欢,每个童心未泯的成年人都难拒之门外。

  这30年中和圣诞节一起先后引入中国的,还有不少“洋节”,如“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等。“洋节”可以弥补我们生活中的某些缺失,比如中国人在表达情感方面的拘谨。西方人会很直接地对父母说“我爱你”,中国人一般不会。现在我们可以借母亲节和父亲节,买样礼品送上问候。还有感恩节,它提醒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常怀感恩的心。至于愚人节、万圣节的嬉闹与狂欢,也是如今感觉压力越来越大的中国人所需要的。

  有了“洋节”一词,于是有人相应地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称作“国节”。“国节”与“洋节”可以并行,或“古为今用”,或“洋为中用”,两者互相间还可以参照、比较、启迪、汲取,互补双赢。这样,我们的节日文化就会更加多姿多彩,平添许多幸福感。

  (作者分别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