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国摄影金像奖事件”当事人:谁接近事实——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对话“中国摄影金像奖事件”当事人:谁接近事实
2010年01月16日 08:19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谁更接近事实?――与“中国摄影金像奖事件”三方当事人对话

  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个别作品存在违规参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桑玉柱四幅作品因“共同创作”不符合申报规定被取消获奖资格后,一些质疑并未平息。12日、13日、14日,记者连续采访了该事件涉及的三方当事人,他们分别是举报者郎琦(84岁,原吉林画报社高级记者、著名摄影家),被举报者桑玉柱(55岁,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和“合作者”温波(长白山管委会职工、吉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记录了他们对一些焦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共同创作”——桑玉柱:我把成果分给他们

  [背景]有关调查组公布的调查情况称,桑玉柱、温波、孟铁书面陈述此四幅作品系三人分别“共同创作”,否认桑玉柱使用上述作品为“盗用”或“剽窃”。

  记者:“共同创作”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合作?

  桑玉柱:去长白山创作,靠独立完成不可能,必须合作。因为大家都背摄影包上山,体力受不了,还危险。我们就拿一套相机,一个人拿三脚架,一个人拿相机,背吃喝,合作上去。拍完之后,底片共享。

  记者: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共同创作”?

  温波:这种合作一些业内人士也不太了解,他们不清楚下面基层摄影人有多难。基层摄影人的摄影设备、技术都很缺乏,就用外来影友的相机一起合作,两三个人用一台相机拍摄同一个点。

  桑玉柱:我在摄影家协会工作多年,到哪儿去创作,影友一定会把他多年创作的最好角度告诉我。根据他们提供的角度,再指导他们按我构想的意境去拍,拍完后的画面肯定是比较美的。反过来,一些资源我个人都用了,影友跟我白跑一场,我于心不忍,必须对他们有所回报。我回报的方式,就是把创作成果分给他们,让他们享受快乐。

  郎琦:我1953年就在吉林省从事摄影工作,没听说过摄影师不带相机去摄影。见到好的景色,摄影人唯恐自己抓拍不到,错过了最佳照片。抢都来不及呢,怎么会不带相机?如果说大家彼此帮助扛扛设备,选择拍摄角度等也能算共同创作的话,那么我都80多岁了,每次我摄影基本就都得是与人共同创作?!

  记者:“共同创作”是否受到业内认可?国外有没有“合作”说?

  桑玉柱:这种合作的方式近几年越来越普及了,大家认为这种快乐符合和谐社会的理念,都觉得好。

  郎琦:我到吉林工作50多年了,从来没听到这些规则。

  “谁的成果”——桑玉柱:我让温波赶快拍

  记者:这次的作品究竟是如何“共同创作”的呢?照片是何时拍摄的?谁拍的?算谁的成果?

  温波:我和桑玉柱于2003年12月初,在长白山北坡至西坡途中的07瞭望台上拍摄,由于当时桑玉柱带的相机出现故障,就用我的相机进行拍摄。

  桑玉柱:是2003年,我和温波一起上的山,当时我的相机镜头不合适,有点问题,一看到那个角度,就那么几分钟时间,我对温波大喊:赶快拍,赶快拍。

  郎琦:摄影师在拍照过程中互相帮助很正常,比如雨雪天气帮助撑雨伞,光线不好时帮助打闪光灯,有的还会借用他人相机和镜头进行创作,但有一点很明确,谁按动快门,照片就是谁的。

  作品署名——桑玉柱:没规定要写合作者

  记者:既然是“共同创作”,那这次您以个人名义参赛是出于何种考虑?参赛的这四幅作品此前发表过吗?

  桑玉柱:我跟合作者早有口头协定,在省里参赛、参展,用他们的名字,在国内参赛参展和个人出书,用我个人的名字。此前,这些作品在省里参赛、参展过,用的是他们的名字。这次参赛,我送交了20幅作品,其中有4幅是合作拍摄的。过去影展影赛都有明确说明,对于合作创作的作品,要把合作者写上,这次评奖之前却没有提到这些,既然没规定要写,那我也没有必要去说。

  记者:评奖的作品是否都公示过?

  郎琦:评选工作完成后,主办部门在网上进行了5天公示,但只是公布了获奖者名字而不是作品。这些获奖作品后来在全国巡回展出,一些在山西和广东的吉林籍摄影爱好者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记者:对于本次调查如何评价?

  郎琦:桑玉柱出问题的作品是温波、孟铁2003年以来发表过多次的,并且都获得了吉林省大奖,几年过去了,谁也没说是“共同创作”作品,“金像奖”的问题曝光后,忽然变成了是“共同创作”作品,这让摄影人都迷糊了。

  业界怪象——郎琦:作品的真实性更重要

  记者:近年来,摄影界一些有影响的奖项频繁爆“冷”,问题的根源在哪?谁又是类似事件的受害者?

  郎琦:目前,中国摄影界整体风气是好的,但现在摄影圈也有一些怪现象值得深思,从表面看,反映出有些人为追求名利,不择手段。从更深层次看,学术浮躁是根本原因。在摄影爱好者越来越多的今天,摄影作品的真实性显得更为重要,否则奖项的含金量就会打折扣,这对公众是一种伤害。

  新华社记者马扬、王猛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