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朝元老”周有光:于丹是“一碗文化甜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四朝元老”周有光:于丹是“一碗文化甜粥”
2010年01月22日 14:3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周有光先生今年104岁了。他指着后辈从美国邮寄回来的2010年鉴,有些孩子气地说,我是北京第一看到的人。周老“85岁离开办公室,回到家中一间小书室,看报,看书,写杂文,消遣岁月”,如他的新书名,结结实实的“朝闻道、夕可死矣”。

  有人称他是经历晚清、北洋、民国和新中国的“四朝元老”。这本新集子,文字简明,虽多引资料,却记录了周老“生命中最晚一段时间的阅读和反思”。四朝元老读畅销书,看好莱坞大片,真是个可爱的“新潮老头”。看他形容于丹现象,是“一碗文化甜粥”,生动!他肯定其文化普及功用,至于宣讲内容可各有所见,从长计议。群众的文化觉醒,好事一桩!他说:“思想的催眠,逻辑的诡辩,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周老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曾被炸弹掀翻数米,毫发无损。个人也随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而遍尝艰辛。他说一个人活得时间长了,什么怪事都可遇到。怪事太多,乃至成了常态,叫人熟视无睹,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就危乎哉了!周老在这本集子里绝口不提个人生活,只见他的思想变化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密不可分。子曰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周老早已过了不逾矩的年龄,却思考天命的真谛,听到看到不合意的事,非要说道说道。周老自嘲“两头真”,这种较真精神,正是周老汲取中外文化精华之后,由个人沉淀而得,这也是周老魅力所在。

  老人家眼界极宽。百岁前后的周老,写下百余篇读书笔记和杂感,包括从中国传统文化到西方现代文化,从美国前苏联到阿富汗不丹,涵盖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细读后,不禁叹服老人家思维之敏锐、观点之鲜明。比如论述胡适与陈独秀的分道扬镳,周老直言不讳,没有半点含糊。在《人类历史的演进轨道》一文中,老人家指出历史五阶段划分理论的错误,他说,“科学的历史观不预设最后阶段。”的确振聋发聩。

  西医认为读书、下棋等脑力活动,对预防老年痴呆有益。我国已开始进入老龄化国家了。民众的读书看报,一定会有效防止国家和民族的“老年痴呆”。周老百四之年,犹手不释卷笔耕不辍。他一定反对最近北京地铁撤销报刊点的做法。

  在大学读经济学时,周老就对文字感兴趣。解放后担任国家语言文字和制定拼音方案的工作要职。制定了汉语拼音国际通用标准,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他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三个中国人由于不懂对方的方言而只好用英语说话。这不仅是语言的问题,更是教育的问题。近年宣传传统文化的潮流正盛,周老指出正确的道路:“复兴华夏文化,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更新,是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

  在文字方面,最近有很多倾向恢复繁体字的书。其实古人也用简化字,王羲之的《兰亭序》有164个简化字,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周老说,“华语和华文将发生适应时代需要的进一步改革。”

  他被连襟沈从文戏称“周百科”,周老是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之一,熟稔各学科,著书三十余本。此等学问,晚年仍旧孜孜不倦。

  周老说他最后一本书要叫《朝闻道集》,祝愿这不是老人家的最后一本书,也祝愿周老身体健康,笔力更健。我等后辈,愿从其游,能得十之一二,夕可死矣。 (读家:瘦猪)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