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春节习俗:大政殿筵宴百桌菜百坛酒百只兽——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清宫春节习俗:大政殿筵宴百桌菜百坛酒百只兽
2010年02月11日 10:37 来源:辽沈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清代宫廷节令礼仪与民俗学的关系至为密切。满族民俗对清代宫廷节令文化有着深刻影响。不同的是,进入宫廷的满族民俗礼仪被穿上精致的外衣,赋予浓厚的贵族色彩。

  满族民间隆重的春节习俗

  满族民间极重视春节,在腊月里即开始操办,用黏高粱米蒸年糕、烙黏火烧。用一根木杆,以年糕的黏性,将几个纸条粘在脊檀上。然后把年糕摆在祖宗板前,烧达子香,全家磕头后围坐在大锅盖的周围吃年糕,以示追忆祖辈。

  腊月十五之后,选一日宰杀年猪,以此猪祭祀祖先和已故亲人。年猪不许有杂毛,宰杀之前先用酒灌猪的耳朵,耳朵抖动了,意为祖先已领受了;如猪耳朵未动,全家人需跪地祷告,直到猪耳朵动了才开始宰杀。杀猪时用左手,猪杀死后剁成八大块,摆在祖宗牌位之前,再烧达子香,全家磕头。

  吃头一顿肉时,全家人要围坐锅盖前食用。腊月三十这天,家家还要竖起五六米高的索伦杆子,杆顶上安一方形的锡斗,斗里盛放猪的五脏,供乌鸦、喜鹊食用。腊月三十晚上要点燃索伦杆上的灯笼,一直点到正月十五,彻夜不熄。此外,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以求吉利。

  清代历法是以我国农历计算的,那个时候的“元旦”就是现在的“春节”。“元旦”前一夜,就是除夕。受满族民俗和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每年进入腊月,皇宫上下就纷纷忙碌起来,充满节日气氛。

  满族味十足的皇宫新春盛典

  关于满族兴起初期春节的情形,《建州纪程图记》中记录的大体情形是:“元旦”上午,努尔哈赤把兄弟子侄、姻亲、心腹将领及一些外来宾客召集到自家院落客厅,众人都穿着最漂亮的服装,环绕在他的周围。宴会开始,酒过数巡,海西女真乌喇部部长布占泰首先离席起舞为大家助兴。随后努尔哈赤也离开座位,自弹琵琶,耸动其身,边奏边舞,众人也随兴起舞,屋内外有人弹琵琶、吹洞箫、刮柳箕伴奏,室内参宴者环立四周,拍手唱曲。由此看出满族早期风俗中,在春节之际阖族共欢、上下同庆、载歌载舞,其乐融融。

  在对皇太极时期沈阳满族宫廷春节典礼的记载中,已很少再见到以上自然豪放的热闹场景,不过,即使被政治性和等级差别很强的“宫廷礼仪” 所掩盖,从中仍可看出后金汗国都城中新春庆典独特的民族风格。“元旦”当日清晨,国中的诸王大臣们早在天亮前就已等候在大政殿广场上,准备随皇帝到建在都城东门外的堂子祭天。所谓“堂子”,是满族人按照萨满信仰祭祀天神的场所,一般是每个大家族设有一处,后金迁都沈阳后只保留了一座,专供代表国家祭天之用,包括圆殿、亭式殿等几座建筑,分别用来祭祀不同的神灵。这些神都用满语称呼,最重要的一位是天神“阿布凯恩都哩”,和许多其他神祇一样,最早在部落制时代就已经是满族人普遍崇拜的对象了。祭祀的仪式很复杂也很神秘,全部祝词都是用满文,其间还有萨满边唱边舞,其大意一是颂扬神的功德与法力,更重要的是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能赐福于皇帝和他的臣民。

  堂子祭结束后,皇帝还要回到清宁宫,举行另一项同样是属于萨满教信仰范畴的重要祭神仪式。清宁宫是皇宫中的“正室”,与民间一样在西墙设有神位。如果说在堂子举行的祭典是“国祭”的话,在清宁宫里举行的也可以说成是爱新觉罗皇族的“家祭”,祭祀的对象主要是部落神和祖先神。

  两项祭祀结束后,皇帝来到大政殿升座宝座,王公大臣开始进表文行礼叩拜。排在最前面的是诸王贝勒,他们都是皇帝的兄弟子侄,其次是满洲正黄旗、镶黄旗、正红旗、正白旗、镶红旗、镶白旗、镶蓝旗、正蓝旗和汉军、蒙古各旗的固山额真(旗主)依次率本旗官员上殿行礼。然后是专程前来盛京(沈阳)向皇太极朝贺进贡的蒙古各部贵州上前行礼。在向皇帝祝贺新春的同时,来朝贺的各旗及蒙古贵族、汉军官员还要进献金银绸缎、衣物毛皮、马匹鞍辔等新年礼物。这些礼品分别陈列在各旗旗亭之前,同样,仪式结束后皇帝赏赐给各级官员和蒙古贵族的物品也要如此陈列。此时的大政殿广场犹如一个珍稀物品展览会,珠光宝气,琳琅满目,更增添了节日气氛。

  大政殿广场上的新年宴会

  典礼中最能体现欢庆气氛和民族风俗的是君臣同乐的大型筵宴。朝贺新春仪式之后,皇帝回宫稍事休息,再回到大政殿,宴会便正式开始了。皇帝和王公贵族坐在大政殿内外,其他官员则在本旗旗亭前就座。除了皇帝坐在宝座上之外,王公官员们都是按照满族人传统自带毛皮坐褥席地而坐。宴会开始后,各旗亭前支起大锅,就地开宴。从当时文献的记载中可知,宴会所用的食品,以野猪、鹿等兽肉为主。比如《满文老档》中记载天聪六年(1632)“元旦”大政殿筵宴的规模是:每旗各设席10桌,用鹅5只,八旗共设80桌,鹅40只,加上总兵官以上的高级官员另设20桌、鹅20只,总共100桌。每桌备烧酒一大坛,共100坛。这还不包括皇帝、王公和蒙古贵族宴桌的数目在内。另一件档案中记载,崇德四年(1639)“元旦”大宴用了母野猪8头、鹿22只、狍子70 只、酸奶烧酒20瓶,平常酒80瓶,茶24桶,算起来也是100只兽、100瓶酒。

  宴会上还有庆祝新年的各种表演,史书记载中称为“百戏”或上演各种“玩艺儿”。当时宫廷并无专门演出机构,演出节目多是由民间演员“入宫献艺”。具体种类包括器乐伴奏的歌舞以及摔跤(时称角抵)、杂技等。如崇德四年(1639)档案中提到的参加新春宴会演出者就有在木头上打跟头的高丽人、在地上打跟头的高丽人、骑木马者、歌唱者、作瓦尔喀(东海女真部落之一)舞者,弹满洲三弦、琵琶者,箫、胡琴手,打小跟头者。作舞高丽妇女、扮大鬼脸者、扮女鬼脸者、踢缸汉人妇女、踏独绳汉人妇女、含刀者、跳高汉人、登梯作舞汉人女童、弹汉人三弦琵琶歌唱者、执盘作舞汉人、扮汉人妇女鬼脸者、扮熊者、扮猴者、唱戏者、踩轮汉人等等。按照满族传统,这种演出属于为宴会助兴性质,所以尽管很杂、艺术水平也不高,用以烘托新年庆典热烈气氛却恰到好处。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一种称作“扮鬼脸”的表演,这是满族民间十分流行的一种兼具舞蹈和游艺性质的游戏。俗称“玛虎”,满语意为“皮制面具”,也可译为“鬼脸”,民间俗称为“马虎子”或“妈猴子”。表演者戴面具扮成野兽或鬼怪,跳跃舞蹈,再由扮作猎人者与其周旋打斗,最后战而胜之,很有狩猎民族的特色。

  更令人感兴趣的是,距此一百多年后的乾隆、嘉庆、道光皇帝东巡盛京期间,几乎每次都在大政殿广场举行包括类似规模筵宴、表演在内的典礼,当然并不是为了庆祝新年,而是祝贺皇帝重回故乡、谒陵礼成。宴间尽管已没有那些走钢丝、踢缸之类的民间杂耍,但戴面具的“玛虎”表演仍被保留,只不过名称已改为“庆隆舞”“扬烈舞”,所饰演的得胜者身份,也从民间猎人变成了八旗将士。乾隆皇帝还亲自为这个在原场地表演的舞蹈写了10首伴唱歌词,作为对祖先开国创业功绩的颂扬和纪念。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