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最大的虎姓家族:老祖宗与镇压太平军有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南京最大的虎姓家族:老祖宗与镇压太平军有关
2010年02月11日 16:04 来源:金陵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虎年即将到来之际,本报记者来到南京最大的虎姓家族中,不仅见到了南京姓虎人中最小的虎思齐,更了解了这个家族在南京的整段历史。据南京虎姓家族的第五代代表虎世德介绍,虎姓家族在南京已扎根近140年,目前南京有40多位姓虎的人。

  第一、二代

  家族已有140年历史

  来自南京警方的消息称,在户政部门登记的虎姓者目前有45名,去掉来宁读书和已经去世的人,目前南京姓虎的人不足40人。虎世德这个家族是南京最大的虎姓家族,虎世德是虎思齐的爷爷,南京虎氏家族的第五代。

  据虎世德介绍,南京虎家的老祖宗名叫虎嵩林,1799年嘉庆四年生于四川省成都新都县,祖籍甘肃天水一带。四川人虎嵩林并没有定居在南京,真正扎根南京的是他的二儿子虎坤冈。家谱记载,虎坤冈生于1835年左右,40岁在南京定居。而他为什么会来南京,家谱没有记载。记者阅读家谱后发现,这可能与虎嵩林在南京镇江一带的征战有关。

  虎嵩林年幼习武,青年从军,曾参加清军在新疆喀什噶尔对张格尔的平叛之战。因有战功被赏戴蓝翎。虎嵩林一生戎马倥偬,足迹踏遍贵州、广西、湖南等地。咸丰三年,即1853年,发生了太平天国定都南京的重要历史事件,与此相呼应,江浙一带的“小刀会”运动也风起云涌。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咸丰三年八月,虎嵩林跟随清军将领吉尔杭阿,从清军江南大营被调走,围攻上海的“小刀会”武装力量。咸丰五年,清军攻陷上海。此后不久,官至总兵的虎嵩林又随吉尔杭阿率军向太平军发动进攻,驻于镇江高资。咸丰七年,他们先后攻克溧水、句容、镇江,屡获胜利。

  咸丰八年九月十八(1858年10月24日),虎嵩林在守卫溧水的战斗中失利,溧水被太平军攻破,他因此被革职,但因为儿子虎坤元阵亡而获免治罪,时年六十岁。此后,虎嵩林回到了四川老家,为地方上帮办团练事宜,不久去世,享年六十三岁。在《清史稿》卷四百二,列传一百八十九中,还有专门的章节记载虎坤元的生平。

  1875年,虎嵩林的二儿子虎坤冈在南京定居下来,其生前事迹线索,虎家多方考证都没有找到。但可以确定的是,是虎坤冈先来的南京,而后虎坤冈的妻子带着孩子来南京投奔他。虎家传说,虎坤冈的妻子是个大脚,因为经济贫困,她是“挑着孩子”从成都来南京找丈夫的。

  从虎坤冈开始,南京虎氏家族开始扎根繁衍,到今天已近140年。

  第三代

  “得月台”茶馆

  南京历史上少见的虎姓,自此在南京扎下了根,并开始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其中,数第三代的虎云山最有出息,他经营的茶馆更是当年秦淮河上的一个金字招牌。

  虎云山,字缦卿,1875年1月29日出生,在后人记忆中,他身材高大,脸上有麻子,为人仗义、行善、好友。虽然是前清武举,但虎云山一生经商,从未介入官场,经商不一味好利,以“义”字当头,不赚不义之利。通过经商,虎云山成为南京虎姓家业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尤以经营茶馆在秦淮河上名声大振。

  相传明万历年间,在秦淮河文德桥边建有“得月台”,以纪念大诗人李白酒后在此跳水捞月。虎云山选择在其旧址建茶馆,并以其命名,显得颇有商业眼光。因为借助这个美丽的传说,使得其茶馆的文化品位得以提升。事实上,“得月台”也是夫子庙各家茶馆中文化氛围最浓的一家。1912年南北和谈之际,时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曾来此饮茶,并在“得月台”前站在桌子上向群众演说。可惜“得月台”在日寇入侵南京时被毁。

  “‘得月台’的小吃很有名的”,虎世德说,因为是回民,所以“得月台”经营的全是清真小吃。虎云山大胆借鉴扬州小笼包的做法,对清真面食进行创新。茶社的鸡丝面、羊肉面口味鲜美,羊肉又香又烂,颇受茶客欢迎。

  第四代

  新四军烈士

  虎云山的小儿子虎罴是位新四军烈士,这个南京第四代虎家传人一直是虎氏家族的骄傲。

  虎罴,字士如,生于1919年6月22日。虎云山的妻子金润玲怀虎罴时,不幸染上了伤寒症,七个多月便早产生下了他。由于先天不足,虎罴的身材不如几个兄长高大。但是,虎罴长得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在校成绩优秀,很有灵气。读初中的时候,虎罴就经常端张凳子,到夫子庙广场加入大哥哥大姐姐们讲演的行列,宣传抗日的道理。

  1936年,虎罴考入钟英中学,就读高中,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18岁的虎罴于当年11月下旬离开家,和一批回族青年乘船去了武汉,后又先后奔赴四川、浙江。1939年,虎罴报考了西迁至广西的浙江大学化工系并被录取。后来,虎罴参加过战地服务团,皖南事变后,更加倾向共产党。

  1941年10月,虎罴化名吴士寿,领了张良民证,避开敌伪封锁线,来到南通。那时,正值日军对苏中根据地发动报复性大扫荡,虎罴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粟裕领导的“抗大苏中大队”。在接下来的42个日日夜夜里,虎罴和战友一起与敌伪交火130多次,击毙击伤日军1300多人,俘获800多人。虎罴也被提升为副班长。1941年12月9日,虎罴在三仓镇一次战斗中牺牲在战场上,年仅22岁。因为战斗过于惨烈,烈士的遗体已经残缺不全难以找到,只在他随身的背包里,找到了几张照片和残缺的书信。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向虎家颁发了烈士证书。“ 文革”中,虎罴的侄女虎世俊孤身一人去北京搞大串联,将烈士证书放在身上当做“护身符”,结果不幸弄丢,而民政局没有底根,无法补办。此事令虎世俊懊悔终身,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四叔,并促使她四处奔走收集烈士事迹。如今,虎罴的照片和虎世俊收集的烈士事迹,都被存放在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里,算是了了虎世俊的心愿。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