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支山歌给党听》流传:《雷锋日记》功不可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唱支山歌给党听》流传:《雷锋日记》功不可没
2010年03月15日 14:11 来源:海南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新中国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掀起了一个学习雷锋的热潮,一个普通士兵暖暖的笑容被每个中国人所熟悉,他助人为乐的事迹传遍了五湖四海。

  这个好战士有一个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中除了详细记载自己做的各种好事以外,还有很多学习心得、思想感悟和警句格言。他生前做下的大量好事,正是通过日记才被世人所知晓,他的许多光辉思想和格言警句,也是通过日记才得以张布,比如他说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还有“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 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等等。

  这里就发生了一个问题:雷锋日记里,哪些内容是他自己所写的,哪些又是英雄抄录自别处的呢?比如日记中有一首小诗: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下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

  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

  诗歌中对党的热爱,对旧社会的仇恨,都与英雄的身世及立场感情完全吻合。众所周知,雷锋有一个苦难的童年,家中最后一个亲人,他的母亲是被地主逼迫上吊身亡的,作为孤儿的雷锋受够了旧社会的“鞭子”,解放以后才获得了新生,所以他对党和毛主席有无限深厚的感情。

  上海歌舞剧院的作曲家朱践耳读到刚出版的《雷锋日记》,就深被这首诗所感动,很快,他为这首诗谱了曲,并把它寄给了《文汇报》。1963年2月21日,《文汇报》刊载了这首新歌,当时朱践耳为它加上的标题叫《雷锋的歌》,并注明了歌词摘自《雷锋日记》。也就是说,这首歌由朱践耳作曲,雷锋作词。

  此歌由来自西藏的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学生才旦卓玛首唱,后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才旦卓玛一举成名,她认为这首曲调深情款款,内容如泣如诉的歌曲,也正是她想对党说的心里话,几十年以后,在2008年春节歌舞晚会上,才旦卓玛与索朗旺姆一起演唱了一首《再唱山歌给党听》。

  且回到当年。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有一个名叫姚筱舟的年轻人,初次听到这支歌的时候惊呆了,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写的一首诗会被谱上曲广为流传,而词作者打上了全国人民学习的好榜样雷锋的大名。他没敢吱声,更没有做任何说明,因为和雷锋相反,这个写出了“旧社会,鞭子抽我身”的姚筱舟,出身不好且“社会关系复杂”:一个叔父是国民党的少校军官,一个兄长在国民党海军某工厂任职;在台湾还有十几个亲属,在那个年代里,具备上述任何一条都会成为“重点专政对象”,至少是“内控人员”,所以,当时他的这首小诗都是用笔名“蕉萍”———焦坪煤矿的意思,登载在陕西焦坪煤矿的《总路线诗传单》上。现在,哪怕借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去和雷锋争署名权。经过反复犹豫思索以后,他只是给朱践耳写了一封信,说明了《雷锋的歌》的歌词是他所发表的一首小诗的前八句。

  朱践耳是一个严谨的艺术工作者,他根据姚筱舟写给他的这封信找到了陕西省铜川矿务局,据说当矿党委书记召开大会时问“谁叫蕉萍?”在场的姚筱舟都沒敢吭声。后来还是矿党委派人来把他找去,书记当面询问时,姚筱舟才心惊肉跳地点了点头。

  之后,这首歌在《歌曲》杂志上正式发表时,就用了诗的第一句正式题名为《唱支山歌给党听》,词作者署名为“蕉萍”,又过了好些年以后,才改署为作者的本名姚筱舟。

  但是,雷锋在这首歌的问世和流传上面功不可没。没有他把诗歌摘抄在自己的日记里,就没有朱践耳的发现;没有误以为是英雄雷锋的作品,这首歌也不会流传得如此深远。在以后几十年的传唱中,不管对以上的故事知道与否,只要一唱起它,人们心里仍然会想起雷锋,仍然会认为这是英雄雷锋的歌。 

  高虹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