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儿歌映照尴尬现实:“三年级的小妞没人陪”——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灰色儿歌映照尴尬现实:“三年级的小妞没人陪”
2010年03月22日 08:52 来源:京华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灰色儿歌映照尴尬现

  曾经,朗朗上口的儿歌,不仅给儿童的生活带来无穷的快乐和笑语,而且还给他们以真善美的启迪和向上的力量。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但在许多孩子们的口中,却不时蹦出一些带有恶搞、暴力色彩的“灰色儿歌”,令人担忧。

  这些改写流行歌曲、古诗词、老童谣的儿歌,被儿童用来表达压抑的情绪、对学习的不满,如“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更有甚者如“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有的吃、有的穿,还有美女陪着睡”等。不少“灰色儿歌”被孩子奉为“经典”。

  这些“儿歌桥段”的出现并非偶然,不管愿不愿承认,它已成为当下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现实世界的投影。“灰色儿歌”为何能大行其道?

  叛逆性、流行性、娱乐性和庸俗性等特征,让“灰色儿歌”刻有大众文化的深深烙印,它的出现有社会发展、教育滞后、儿童社会化步伐加快等诸多因素,但大众文化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大众文化被人形容为“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孩子们正处于求学阶段,一不小心,大众文化成为他们文化精神的销蚀剂,无聊与庸俗,替代了文化品位,自然易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一年级的强盗;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小妞没人陪;四年级的帅哥一群群;五年级的情书漫天飞;六年级的鸳鸯成双对。”如此庸俗的儿歌从儿童口中吐出实在让人尴尬,不过谁能否认成人文化和低俗文化对孩子的冲击?

  灰色儿歌同时折射出教育力量的式微。灰色儿歌之所以能够迅速流传,一方面迎合了小学生好奇、爱模仿、喜欢从众的心理;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家庭、教育中的不和谐因素,反映了一些学校缺乏理想的教育教学环境,缺乏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无可否认,当下的基础教育陷入到了功利主义的泥淖中,学生为应试教育所苦,良善品德、高尚情操、精神信仰和人文关怀则成了可以放弃的内容。从学校到家庭,都围绕成绩给学生施压,造成一些孩子自暴自弃,产生逆反心理,更容易通过编写一些灰色儿歌来表达不满。

  儿歌是孩子始于摇篮的教育,应该能丰盈心灵,让儿童“解渴”、家长放心,而不是让整个社会都为之忧心忡忡的“灰色儿歌”。如何给学生减负,给他们创造一个文明、健康成长的环境。同时,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真正描述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并为儿童所喜爱传唱的儿歌,已经成为一道现实考题。

  特约评论员朱四倍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