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葛利普:死后也要葬在中国——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A.W.葛利普:死后也要葬在中国
2010年03月31日 09: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A.W.葛利普(1870~1946)美国古生物学家,历任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有“中国地质学之父”之称。

  葛利普坐着轮椅,手持美国国旗,横挡在地质调查所门口,这个67岁的美国教授正以一己之力,试图阻止日本人接管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

  这一幕场景,发生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北平。面对强横的士兵,学者的努力并未成功,但后世的学人,一度将此称为“阿基米德式的反抗”。

  这场发生在中日之间的战争,原本和这个美国人无关。1920年,时任地质调查所所长的丁文江,聘请这位世界顶级的地质学家到中国任教,目的在于为地质学尚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培养最优秀的人才。

  葛利普并未辜负丁的信任,他把自己后半生所有的精力,都托付给这个遥远、陌生而又落后的东方国度,为中国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的一系列学术活动,也刻上了浓厚的中国烙印。

  1922年,在浙江一带考察的葛利普,将距今8亿年至5.7亿年,以细菌和蓝藻为主要生命的地层年代,命名为“震旦纪”。这个现今国际通用的地层年代名称,原本是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意为“日出之地”。

  1931年,他将浙江长兴的“二叠世至三叠世国际地层标准剖面”命名为“长兴灰岩”,这也是唯一用中国地名命名的国际通用地层名。而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北京人”化石,也是由他所命名。

  有一组数字为证:从1920年来华,到1946年病逝在北平,葛利普在中国整整26年,培养了270多名地质工程师,其中的22人,日后成为中科院的院士。

  他是如此热爱自己的讲台,抵达中国的第二天,葛教授就迫不及待地要求上课。其时,北京大学时有拖欠教授薪水的状况,许多教授集体罢教。但北大校长蒋梦麟却回忆道:“这个外聘的洋教授(指葛利普)虽然近半年没拿到薪水……可见到我不但没有怨言,还一个劲地催我快开课呢。”

  最多的时候,他一个学期要开5门课程。晚年的葛利普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但无论什么样的天气,学生们总是能准时在教室门口,见到这个坐在轮椅上的身影。

  在学生们眼中,这个美国教授上课时的激情,如同“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他经常这样告诫年轻的中国地质学者:“在这个国家里,你们是发展这门科学的先锋,你们是给正在建设的大厦增添经得起风雨的砖石呢?还是增添经不起时间考验的砖石?”

  对于葛利普,季羡林曾这样评价道:“中国地质学和古生物学能有这样的成绩,我们要归功葛先生……有葛先生这样的外国教授,是我们中国大学的光荣。”

  可中国也被葛利普视为“自己的光荣”。来华后,除了1933年代表中国去美国参加第16届国际地质大会,26年中他再未离开中国,他生前多次要求加入中国国籍,但始终未能如愿。

  对于日本侵华,美国老头表现出了“不亚于任何一个中国人的愤慨”。他逢人便说:“我要给我的朋友罗斯福总统写信,如果美国再不对日宣战,我就和他绝交!”

  最为动人的一幕,发生在北京大学南迁之时。因为身体状况,葛利普无法随校南行。当学生向他辞行时,他深情地说:“告诉南边的朋友,我为中国的前进祝福。”言罢,“老泪纵横,呜咽不能成声”。

  随后,他与中国人民一起经受了巨大的苦难。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始终不愿与日本人合作的葛利普也被关进了集中营。4年后,日本投降,学生在狱中找到了他。此时,老人的神智已经不太清醒,他的第一句话却是:“你是我的学生吗?”

  1946年,葛利普病逝于北平地质调查所的办公室里。在离世前,这个美国老人留下了最后一个愿望:“我死后,请把我葬在中国。”

  他终于如愿以偿。学生们将他的骨灰归葬于北大沙滩地质院前院,这里亦是葛氏生前讲学之处。那些年里,许多新入学的北大地质院学生,都会到墓前深鞠一躬。

  记者 林天宏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