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赵本山和学者之争不是一场“二人转”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肖复兴:赵本山和学者之争不是一场“二人转”
2010年05月04日 15:08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前不久,赵本山的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的讨论会上,赵本山和曾庆瑞教授针锋相对的争论成为了新闻。遗憾的是仅仅成为了娱乐版的新闻而已,并没有引起学界更多的关注,认真的讨论,自然就更谈不上了。

  其实,争论的焦点,或者说意义,不是赵本山面对批评和质疑的风度与态度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表面的雅与俗的问题,而是关于赵氏小品和喜剧所代表的大众文化的价值判断。曾教授的直言和赵氏的反驳,不过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矛盾与隔膜所显露出冰山的一角,远未能深入下去。

  无疑,赵氏自身的魅力和努力,加之与央视互为借水行船,所造成的影响力和地位,是任何一个演员都无可比拟的。无论怎么说,一个演员仅仅借助二人转的民间艺术形式,单刀会一般征服中国长达二十年之久,纵使有再大的局限,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理由。如果说有其问题,那么这问题便不仅出现在赵氏自身,而是出在我们当今的文化思想乃至精神方面,首先缺少更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替代形式;或者说,大众的文化需求恰恰与赵氏基本合拍。实际上,他的局限和问题,正是我们自己和时代的局限和问题。如今赵本山牛气冲天,有些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实际上都是我们惯出来的,捧出来的,是我们脚下的泡,自己走出来的。

  从这一点意义而言,我们的艺术界应该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这样的讨论才是,而不应该仅仅是曾教授和赵氏的一场单挑的“二人转”。如果我们还缺乏富有思想性的真知灼见,起码可以如赵氏与曾教授一样当面锣对面鼓仗义执言。这不仅牵扯艺术的民主,还关乎艺术家的真诚。十九世纪末期,欧洲艺术界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借鉴的榜样。那时,瓦格纳不乏讥讽的口吻批评肖邦的孱弱,不过是“妇人的肖邦”。肖邦则连给予过他最大支持的李斯特炫技的钢琴演奏公开持批判态度,说这样的演奏给予听众的感觉是“迎头痛击”。德彪西更是直抒胸臆批评当时辉煌一世的瓦格纳,不过是多色油灰的均匀涂抹,说他的音乐“犹如披着沉重的铁甲迈着一摇一摆的鹅步”;批评格里格的音乐纤弱,不过是“塞进雪花粉红色的甜品”……

  关键是,这样我们今天无法想象和容忍的激烈批评,不仅是上述少数几个人,而是一种艺术家的集体作业,也没有听说哪位挨了如此激烈甚至在我们看来有些丑化的批评,而如我们这里一样冲天一怒,责问对方是靠批评和质疑吃饭的。回顾欧洲十九世纪艺术的整体辉煌,是因为拥有那样的天空和土壤,才能够造就出一批而不是一个艺术家,周围都是大树,容易彼此都长成大树,而连接成一片森林。允许自己喜欢的声音,也允许其他声音的存在,才可能出现众神喧哗的场面。

  如今我们的艺术殿堂已经差不多成为了市场,扯着高八度的嗓门吆喝卖的、屈膝弯腰唱个大喏乞求买的;再弄几个哥们儿、姐们儿当“托儿”、或弄一席酒宴一勺烩出赞不绝口的过年话;为几个红包而将良心与良知一起切碎,卖一碗清水杂碎……不一而足。所以,我们对于今天曾庆瑞教授捅了老虎的屁股,和赵本山回身一吼啸山冈,才如此的不适应,而容易将这样的场面当成了舞台上小品式的笑话或卖点。

  缺少了真诚而爽快的批评,尽管是好话的赞扬,尽管是谦逊的态度,艺术却容易成为一锅糊涂没有了豆,没有了值得珍视的东西。因此,关于赵氏的小品和喜剧的讨论,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娱乐版或新闻版,我们也不应该仅仅成为看客。因为他们上演的不再是小品,而是严肃的话题。

  肖复兴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