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发掘: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里程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南海一号”发掘: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里程碑
2010年05月18日 01: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资料图:2008年10月20日,“南海遗珍——‘南海一号’水下考古成果展”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内开幕,共展出从南宋沉船“南海一号”上打捞起的200多件瓷器及附着有贝壳等海洋生物的金环、金属手镯等物品,这是“南海一号”出水后首次大规模展示出水文物。 中新社发 李忠1 摄


 

 中新社发 李忠1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阳江5月17日电 题:“南海一号”发掘: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里程碑

  中新社记者 陈明

  中国中央电视台将于明天(18日,国际博物馆日)走进安放“南海一号”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做现场直播。该消息17日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博物馆所在地阳江市民的关注。

  阳江文化传播业人士郑先生表示,“南海一号”的打捞和发掘,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里程碑。为800年宋代沉船“南海一号”量身定做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于去年底正式开放后,古船的声名已在海内外广为传播,官方主流媒体在国际博物馆日再次走进“水晶宫”,将有助于推动了考古文化在全社会的普及。

  文化界人士称,“南海一号”从发现到成功整体打捞,直至成功入住海上丝路博物馆的“水晶宫”,每一项举措都是世界性的创举。“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方式,在世界考古领域尚无先例,在方法上堪称一次革命。

  据悉,为保证“南海一号”的船体和文物安全,从2002年下半年至2006年6月,广东省文化厅、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等单位,先后对整体打捞方案进行了6次修改,国家文物局也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4次论证,整体打捞方案最终获得通过。

  据媒体报道,有“水下考古之父”之称的美国考古学者乔治•巴斯,在观看了整体打捞方案的模拟试验后赞不绝口:“方案如此精妙,只有中国人才做得出来。”

  1987年8月,交通部广州打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广东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在距离阳江东平约20海里的海域发现一艘宋代商船,打捞出200多件珍贵瓷器,此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

  2007年12月22日,“南海一号”被成功打捞出水,继而进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至此,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沉船海上整体打捞行动,在持续240多天后,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据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已有840多年历史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沉于20多米深的海底,船体被厚厚的淤泥覆盖,沉船船体基本保存完好,整船长约30.5米,宽9.8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将古船移进室内边发掘边保护,也是中国水下考古史上的一次创新。去年8月至9月,考古人员对“南海一号”成功进行首次室内试发掘。根据专家的探测,“南海一号”的船载文物约有6万到8万件,目前已打捞出水的文物达6000多件,目前已有200多件精品文物在海上丝路博物馆展出。

  阳江几大旅行社负责人17日受访时均表示,“南海一号”目前的文化品牌效应正在全球范围内放大,关注的声音越来越多,“南海一号”所在地广东阳江的旅游经济也因此受益良多。至于“南海一号”的发掘何时又将有新的进展,相信不少中外人士都在拭目以待。(完)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