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内涵:如何让社会更和谐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博物馆”的内涵:如何让社会更和谐
2010年05月19日 14:13 来源: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32年前,国际博物馆协会将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

  博物馆这个概念,最早的时候是指陈列艺术珍品和自然物品的一个场所,并且为皇室或者宗教机构独享,密不宣世。

  现代博物馆已不再单纯是文物珍品的收藏、保管和研究机构,而是一个具有更广泛意义的、为公众和社会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娱乐游览的场所和信息资料的咨询中心。

  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

  现在的我们又该怎样演绎“博物馆”这个简单词汇的丰富内涵,到底什么样的博物馆才能让社会更和谐?

  打开大门

  真正意义上集收藏、研究、社会教育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博物馆,是从卢浮宫的正式对外开放后才开始的。

  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从那时起,里面的收藏不断增加,博物馆的大门打开了。

  作为一个不追求赢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机构,博物馆的基本职责是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并向公众展出,为人们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早期的博物馆带有君临一切和普济众生的优越感,社会公众要购买门票才可以进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以收藏为主转化为以教育为主,形成收藏、研究、教育并重的新格局。

  这种变化凸现了博物馆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凸显了博物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也正是这种变化,促使博物馆把自己当代使命推进到致力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

  由于票价原因,阻碍了更多人进入博物馆的脚步。因此博物馆免费开放早已成为世界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和国际博物馆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并被写入有关的章程。

  早在1960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在巴黎召开第十一届会议,会议考虑到该组织职能之一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普及教育及传播文化,而博物馆可以有效地完成这些任务;同时考虑到随着世界工业体制的发展,人们享有更多的闲暇,这些闲暇应用于全民利益及其文化发展,因此开始尽一切努力鼓励公众参观博物馆。

  经过多年努力,如今,常年、定期、不定期地对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已在不少国家形成了惯例。

  博物馆真正打开了大门!

  心灵港湾

  祥云、如意、蝙蝠、扁桃……悬挂于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正立面的巨幅喷绘招贴上,这些在过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下表达“吉祥如意”、“福寿双全”等愿望的吉祥图案,不仅指向过去,也给当下注入了内涵——经过千百年的积淀,这些人文元素可以让人们的心灵避免被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扭曲和戕害。

  现代社会讲究效率,但超负荷的发展以牺牲环境和后人的利益为代价。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到的是古典社会“慢生活”做出来的东西,事物的成长过程和自然态势得到充分的尊重,很低碳。这种价值观正好契合了当今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样的契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复归,而是一种具有建构性、创造性的回归。

  就个人的心灵修为而言,怎样舒缓压力和焦虑,是每一个现代人或多或少都会面临的问题。人自身内部的和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与宇宙万物的交融合一、协调发展的起点。

  借助博物馆的语境能够让我们驻目、驻足、驻心,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联想,提升我们的审美品位。审视历史图景,还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现实、展望未来。人们正在逐步把艺术的欣赏、诠释、判断作为生活化的课题,关注起博物馆文化,那些休闲、娱乐的空间已移向了博物馆,参观潮流不断涌进,这是对文化的尊重觉醒。

  从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教育层面来看,对于当地居民,通过参观博物馆,会发现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积淀和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精神和传统,加深他们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理解和尊重,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能构成国家、城市发展的人文要素,对生活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和支持作用,最终形成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社会课堂

  现在,评价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仅看其收藏的丰富和精优程度,更要看它在鼓励观众参与和学习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博物馆要尽最大的努力扩大公众积极、有益地参观博物馆的机会。

  日本美秀美术馆坐落在日本滋贺县立自然公园的重山之中,百分之八十的建筑“埋藏”在山底下,屋顶造型与周围群山的律动相呼应,迎宾区与本馆之间,以一条穿越山腹的隧道及不对称的牵引吊桥相衔接。到达这个馆,真像桃花源那样,在山中沿溪而行,到了面前,才恍然大悟——建筑和环境的关系,不是征服,而是协调、融合共美。

  选择在环境好、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或交通方便、容易到达的市中心建造馆舍,可以让观众在树木、草坪、阳光充足、空气清新的环境中,自由地不带任何强制与被迫,按自我的意愿投入进去。

  如果说博物馆的选址是对博物馆的当代使命的服从,那么博物馆的建筑形式和空间构成,也体现了博物馆把自己从陈列保护中心变为多种用途中心的转换。在博览活动中,人们要求改变被动接受的方式,从“观赏性”向“参与性”转化,以拉近展品与观众、博物馆工作者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加强彼此交流。

  为满足观众的这种需求,如今博物馆在建筑空间的划分上,单纯的作为保管和展出的“业务”空间在减小,向观众提供多维体验的空间在增多。

  考虑如何让不同兴趣、背景的观众进门,享用博物馆的设施和服务,这是现时博物馆界最热门的话题。当今博物馆展览的主要特征不再是艺术品的简单罗列,而更看重人在博物馆的活动。在陈列展示的形式上,手段更趋丰富,互动项目和装置手法普遍运用,由藏品、空间、装置及软件等构成原貌,给观众更真实、更深入、更强大的心灵体验。

  在陈列展示之外,博物馆还特别注重观众参与的互动活动。以日本东京松涛美术馆为例,一年有四到五次的企划展览与演讲,一年一次的区民美术公募展、中小学生作品展等,还定期开办绘画课,教授素描、西画、水墨画等……对周遭区民来说,“松涛”更接近一个专业而全方位的大型社区美术课堂,为人们提供了从美术鉴赏创作、指导讨论到业余竞赛等多方位的教育体验。

  走进博物馆,体会博物馆,聆听博物馆对过去和现在的阐释。相信,和谐之音,会渗入每一个聆听者的心房。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