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会诊“炫丑与逐臭”:聚光灯下异化的自我表演——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会诊“炫丑与逐臭”:聚光灯下异化的自我表演
2010年06月05日 14:04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节目中的表现正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浓缩和反映。很多人心里正是这样想的,只是没敢如此直白地说出来。无数网友一边批判、一边却又看得不亦乐乎,那是因为批判本身,就是参与和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

  ●应对的治本之策,重点不在于节目,而是要回到现实。我们从物质短缺、经济匮乏的时代走过来,只有随着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将来才会更多地意识到精神的重要,意识到如何创造更好的文化财富。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宾:章友德(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教授)

  韩晓燕(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吴国宏(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副系主任)

  龚丹韵:继情感类节目火爆电视荧屏后,相亲类节目又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冒出来,如《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缘来是你》、《为爱向前冲》等等。不少节目俗不可耐,却屡破收视纪录,如何看待这种“逐臭”现象?

  章友德:相亲节目突然多起来,不是偶然。它的一个大背景,是剩男剩女的增多,使得婚恋问题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而情感话题,自古以来就是维系种族存在、事关生活幸福的根本,永远是牵动人心的母题。再加上面对现在竞争激烈的环境,大家都渴望看到一些非严肃时政类的、轻松搞笑,同时又能高度关注和共同参与的小话题。可以说,相亲节目兼具了公共话题的广泛参与度,和私人话题的八卦魅力,几乎人人都能说点什么,所以题材上天然贴合大众。

  龚丹韵:但是目前的相亲节目,为了博收视、博眼球,大家纷纷“炫丑”,尺度早已超越底线。比如要娶男人的“富豪女”、“文采超过张爱玲、美貌赛过范冰冰”的“祖德妹”、“宁愿坐在宝马上哭”的“拜金女”等等。一份调查显示,九成网民认为此风不可长,会扭曲年轻人的婚恋观。

  章友德:它首先是一个参与平台,其次才转变为表演平台。当事人的参加动机和目的是不一样的,尤其平时一直没有自我表达机会的人,在聚光灯下,容易异化为自我表演,难免就出现了“疯言疯语”。

  或许这不是相亲节目的失控,而是社会本身的道德底线,也时而会被超越。节目中的表现正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浓缩和反映。很多人心里正是这样想的,只是没敢如此直白地说出来。无数网友一边批判、一边却又看得不亦乐乎,那是因为批判本身,就是参与和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我顶帖故我在”。

  龚丹韵:有人说,出现一场文化危机,可能以后会影响三五代人。我们该如何应对?

  章友德:“文化危机”的提法由来已久,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期,给公众一个参与讨论、发出声音的平台,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激辩中会让大家慢慢重新找到和凝聚起新的共同价值观。

  应对的治本之策,重点不在于节目,而是要回到现实。如果一方面说节目超越道德底线,一方面现实又确实是把经济和物质放在首位,这种情况下,怎么教育都很难起到实际作用。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拜金拜物的言论者,如果在现实中本来就能得到自我肯定和上升渠道,就不会非要选择一说成名、甚至一脱成名的方式。现实没有这样的土壤,是无法长久滋生这样的言论市场的。我们从物质短缺、经济匮乏的时代走过来,只有随着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将来才会更多地意识到精神的重要,意识到如何创造更好的文化财富。

  龚丹韵:您觉得观众通过此类节目,究竟在寻求什么呢?

  韩晓燕:大众或许把节目当做肥皂剧来看。这个时代的叙事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电视剧,观众只能被动接受编导的安排。而后现代文化,从某种侧面说,是每个人都能建构和参与的时代。比如这个星期节目里某个嘉宾的表现得不到认可,下个星期网友们就可以把嘉宾骂下去,好像自己也在制作节目。与此相比,电视剧的叙事方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年轻人的表达欲、参与性和互动性。

  龚丹韵:那么这些节目究竟拨动了大众的哪根心弦?

  韩晓燕:过去人们习惯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由于不同经历、不同职业,人与人的想法越来越多样,呈现出道德上的两难。尤其是私人领域的纠纷,往往是因为对情感、金钱、房子、伴侣的价值观大相径庭。相亲节目更是体现出了性别的多元价值观,女生和男生的侧重点不同,即便同为女性,彼此之间的想法也有很大差距。

  中国社会的情感表达,历来比较含蓄,大家可能都是好心,但沟通却不容易。尤其过去的家庭,不允许子女顶嘴。家长总说 “听我的没错,爸妈总不会害你”,习惯替代子女自己去思考、替代子女自己去选择人生。长此以往,自然会让双方都丧失沟通的能力。孩子们的个体意识,常常在表达时受到压抑,产生怨气,甚至偏激的逆反心理。

  可以说,展现多元价值观的冲突,是此类节目的共性,也正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烦恼核心。

  龚丹韵: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您怎么理解大众对隐私八卦的猎奇心理?

  吴国宏:心理学有一个专业词汇叫作 “投射”,大众看节目里的分分合合,就像看自己。所以当事人的处理过程、心理独白,让每个观众都有情感上的呼应,有些观众甚至会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怎么做”。

  进一步说,现代的城市生活,并没有让人与人的心灵贴近,反而更加冷漠,感受温暖的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而节目往往通过戏剧化的手段,把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提炼出来。套用一句流行句式——大众看的不是节目,而是寂寞,是在别人的故事中,寻求一点温暖和满足。

  再者,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老娘舅”情结,都想充当一下别人的裁判。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八卦没什么不可以。但是有一点,就是不能影响他人,尤其是把当事人拖上节目,如果有些人起初不知道自己被观看,对他是不公平的。而且节目中的失控,也往往会产生负面的伦理影响。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