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Z世代”有志青年,竟然修起了文物?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1日 20: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同期】王然

  我用一生去跟第二个人说,也不如我把它做出来,让第二个人去摸。

  大家好,我叫王然,目前从事榫卯文化相关的研究与创新工作。榫卯是古代建筑、家具等器具的主要结构方式,凸出的地方叫榫,凹进的部分叫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榫卯结构进行加固,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古人有一句话,世界上最好的关系就是师徒关系。师爷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种桂友老师,从事这个行业有52年时间。我的师傅刘岩松老师是京作榫卯艺术馆的创始人,他想把师爷留下的这些宝贵财富用他的方式传给我们,我再通过现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传递给大家。传承可能是老一辈,比如我师傅、师爷他们担心的事情,而我更多担心的是能做出什么样的创新。

  很多人对榫卯有误解,觉得它只能是运用到木头、传统家具、传统建筑上的一门技术。其实师爷、师傅教给我更多的是一种榫卯思考的方法论。我们其实现在开发的,比如说像这种玩教具形式,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也切身的了解到,榫卯它不仅仅是运用到木头上才好用的结构,运用到塑料、金属,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比如3D打印等很多现代技术,它依然是非常好用的结构。所以它并不是一个脱离时代、效率、实用的技术。(榫卯结构)已经服务很多工业企业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企业)最直接的是减少螺丝钉的使用量。对于(榫卯结构)来讲,不使用螺丝钉,然后结构合理,工人装配感觉跟拼积木一样,这样量产品的质量又高,效率也高,到我们大众手里,它的价格就会自然降低,这是这个技术最大的创新方向。

  在不太了解技术,不太了解文化之前,进故宫看古建筑,它可能就是那个样子。随着对于技术的了解,对于历史的认识,你就能看到不同时代的工匠对于这个文物的态度,然后也能从侧面证明这个时代的兴衰,再去看其它仿品,会越看越觉得不是那个味儿。以史为镜知兴衰,这些文物更多的就是一个实体的镜子,没有这些切切实实可以体会到的物件,单纯用嘴,我估计传给第二个人,第二个人都听不明白,我用一生去跟第二个人说,也不如我把它做出来,让第二个人去摸。

  当时我去给前门小学低年级六、七岁(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讲课。然后我想既然是我来讲课,肯定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离不开《道德经》,我就给他们讲了一段《道德经》。那些孩子看着我那迷茫的眼神,我特别希望他们能听懂,然后特别想把咱们传统文化中这些可能古人总结好的智慧教给他们的时候,他们听不懂,这让我心里又慌又紧张。后来我想,那就算了吧,我(对孩子们)说,“我这儿有这些玩教具,咱们开始玩儿吧!”然后孩子们“哇的一下”,全班又鼓掌又开心,好像之前的事情都没发生,那个感觉是让我印象可能最深刻的。后来也是学到《道德经》第二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说的再多可能也没用,不如他们来体验,他们来喜欢。

  每次去了解更多的榫卯技术,榫卯文化的时候就能发现,原来当时这么有意思,能接触到古人他们感到有乐趣的点,我觉得是一种非常强的精神满足。我发现现在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还是非常感兴趣的,我希望把自己学到榫卯技艺、榫卯文化传递给更多愿意加入的年轻人。

  张何缘 陈昊星 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卢岩】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