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罗小慈:把握住“变”与“不变” 就把握住了中国民乐的未来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17日 08: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解说】诞生于1952年的上海民族乐团,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现代大型民族乐团。在现任团长罗小慈看来,乐团的历史离不开中国江南丝竹乐的发展。江南文化的滋养孕育出了海派民乐开放、创新、包容的特质;上海民族乐团精致、细腻、开放、包容的特色也与这片土壤息息相关。

  2018年,上海民族乐团《海上生民乐》音乐会版登上了欧洲四国八城的全球一流音乐厅演出,收获的欢呼与掌声不亚于任何一支国际性交响乐团。彼时坐于观众中间的罗小慈,感受到了西方观众对中国民乐音响世界的陌生与熟悉。

  【同期】上海民族乐团团长 罗小慈

  陌生的可能是我们的乐器,我们的音色,我们的编制,我们的曲调。熟悉的可能是乐队的形式,甚至是某一些作品当中的一些和声,织体的运用方式。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情感,很多观众听完音乐会之后,他们说我想去中国,我想去上海。

  【解说】一直以来,民乐都是中国江南一带民间生活的娱乐方式之一。明清以来,热爱音乐的江南人从丰富的江南曲艺、民间音乐中汲取养分,逐渐发展形成了“江南丝竹”演奏形式。近代上海开埠后,更是汇聚了来自江南各地的丝竹乐爱好者。

  【同期】上海民族乐团团长 罗小慈

  上海民族乐团成立的1952年,这样的一个年份,一方面说明国家对民族音乐的重视,同时我觉得也是民族音乐在上海它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乐团成立初期的时候,汇聚了一批当时在上海民乐界应该说是民乐界的精英大师,像笛子陆春龄,琵琶孙裕德,古琴张子谦等等,所以逐步就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吹、拉、弹、打4个声部比较齐全的乐队。

  【解说】建团初期的《小放牛》《大联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喜报》《山村变了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花木兰》《长城随想》……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奏曲目似乎也勾勒着中国民乐风格的风云变化。近年来,《海上生民乐》《共同家园》等精品力作更让乐团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

  【同期】上海民族乐团团长 罗小慈

  其实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觉得我们周围的环境在变,经济在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国家的建设越来越好。其实国家强则文化兴,我觉得民乐的发展和变化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变化,但是我觉得不变的是海派民乐人的这样的一种初心、奋斗和追求。所以我们会看到,无论是哪一个时代,都会有代表的作品,都会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会涌现。民族音乐、国际表达和当代气质,我们这几年创作和演出的一个理念就是这12个字。

  【解说】中国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有着数千年历史和传统,是展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在罗小慈看来,把握住“变”与“不变”,就把握住了中国民乐的未来。

  【同期】上海民族乐团团长 罗小慈

  中国民乐未来的发展有一些东西是不能变的。比如说我们要坚持以中华民族价值为母体的这样一种创作观,因为它是我们的基因。但同时我们一直要创新求变的,它一定是在新时代审美语境下的一些新的语言、新的形势和一些新的手段。我觉得,我觉得把握住“变”和“不变”,我们就把握住了中国民乐的未来。而且我觉得中国民乐的未来一定是需要跟观众跟人民紧紧相连,它一定是需要跟国家的发展和命运紧紧相连的。

  王笈 徐银 康玉湛上海报道

责任编辑:【叶攀】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