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方新闻

川政协委员:地震灾区“软件”配套建设刻不容缓

2012年01月09日 10: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成都1月9日电(王哲)8日晚,四川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举行了新闻媒体联合采访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民建四川省委副主委、省政协常委仰协代表民建四川省委就“地震灾区软件建设问题”建言献策回答提问,并呼吁汶川地震灾区“软件”配套建设刻不容缓。

  仰协说,“5.12”灾后重建总体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灾区农房、学校、医院、文体场所与部分道路桥梁街区产业园区等硬件,以跨越灾区现实水平20-30年的崭新面貌展现。但是目前灾区人才管理社会文化等“软件”水准与硬件相比出现较大差距。“软件远远落后于硬件。民建四川省委对德阳、什邡、广元、青川、彭州、都江堰、崇州等地震极重灾区的专题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思考和建议。

  一是采取分类指导方法,加强灾区软件配套建设。建议在灾后重建全面完成后的两年时间内,把灾区“软件“配套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给予最大力度支持。按照人才、管理、文化三大类对灾区人才素质、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社会管理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开发研究与升级建设

  二是立足发展方式转变,把优化结构作为转变方式的实质内容。建议在软件配套建设中,要求灾区把发展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重中之中贯穿始终,科学引导灾区着眼未来与长远,不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对灾区软件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鼓励发展新兴产业与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支持。

  三是给予灾区人才引进的特殊政策,注重人才队伍素质提高,建议由省上出台灾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明确高学历人才落户灾区的奖励政策,鼓励灾区加大本地人才培养。放宽灾区招人用人限制,对灾区引进的急需人才给予资金补助和物质(住房)奖励,下派支边扶贫人才向灾区倾斜,着力培养和重用落地生,提高本地人才的素质,加强培训与深造。

  四是设立专项资金,保障灾区公共建设的效益发挥。汶川灾区灾后重建项目超过一半以上的投资用于灾区公共设施及公益项目建设,但是新建的公益项目运行后,水电、保洁、安保、设施维护等运营成本大幅增加,灾区地方财政已不堪重负,如彭州市卫生系统重建项目运行费用较以前月平均上升114%;什邡学校运营资金缺口每年达5000万元以上。因此建议政府成立专项资金,运行3-5年,作为保障灾区文化医疗教育卫生等公益设施运营的过度费用补助,提高小学初中高中职高学生的人均公用经费,给予灾区困难住校生每月100元生活补助,同时向中央财政呼吁增大对灾区县公益设施的运行配套费用的转移支付额度与范围。

  五是以基层自治自律为重点,创新灾区社会建设管理。建议党和政府把灾区作为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的先行试验区,重点放在城乡社区、村社基层的自治自律组织建设与功能建设上,全面实现灾区社会建设共同建设共同分享,靠当地人管好当地事,用自家人理好自家事。

  六是统筹软件平台开发,提升灾区社会综合服务水平。建议省政府办公厅与省经信委联合牵头,统筹开发以灾区市县为主体并向乡镇村社最基层延伸的社会综合服务软件的基层平台,提升灾区社会综合服务软件平台的技术水平实现功能与规范化程度。

  七是延续对口合作机制,签署智力援建省省合作协议。若干灾区县反映,对口援建省市很愿意与受援灾区县市区长期保持以智力援助为主的战略合作关系,但是省与县的战略合作明显存在行政级别不对等的问题,建议以省政府名义,主动邀请愿意与我省对口受援灾区县保持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18个对口援建省市签订“省-省”长期对口合作战略协议。

  八是挖掘文化特色,加强灾区社会文化建设。灾区有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地方民族乡土传统文化,建议灾区文化建设要狠抓现实、传统与特色,确保已经形成的基层文明成果经久不衰。(完)

分享按钮
    ----- 地方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