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小康纪事)三峡移民安居致富的建东样本

2013年01月30日 10: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宜昌1月30日电 题:三峡移民安居致富的建东样本

  中新社记者 刘良伟 郭晓莹

  午后,湖北省秭归县建东村暖阳似春,杜开新将一段段竹子劈成竹篾,用刮刀对每条竹篾进行削刮,准备编制几个竹篮,用于采摘今年的春茶。

  “前段时间因为结肠炎住了几天院,如今身体痊愈,就准备一下开春要用的生产工具。”老杜说,自家种植2亩茶园,年收入1万余元人民币,加上享受“新农合”和“新农保”政策,老两口的生活过得还算“滋润”。

  身后,是老杜的房子。那是一栋三层的楼房,洁白的墙壁,干净的地砖,显然是刚装修不久。

  “去年装修的,还加了一层,花了七八万。”老杜说,2011年至2012年,当地政府为移民户发放了数万元的房屋补差资金和后扶资金,老杜便把房屋重新装修了一下,并加盖了一层楼房,变成了现在的三层的小楼房。

  与老杜一样,资金落实到位后,建东村移民户集中对房屋进行了整体改造和装修。记者随意走入几户移民的家中,屋内或镶陶瓷地砖,或铺木质地板,干净、整洁、明亮,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饮水机、煤气灶等生活用具,一应俱全。

  老杜原是三峡库区淹没区兰陵溪村村民,住在码头,以挑沙为生,1997年,为支援三峡工程建设,他和当地100多位村民移民至秭归县建东村,开始了新生活。

  建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胜介绍说,移民搬迁过来以后,村里对他们进行集中安置,并按照最高标准进给每位移民划分责任田。

  习惯了码头生活的“渔民”突然变成了农民,杜开新和其他移民感到有些不适应。最开始几年,移民曾先后种粮食和柑橘,但难以脱贫致富。

  经过深思熟虑,移民们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全村率先改种茶叶。村里给予大力支持,为他们引进优良品种,并聘请专家提供技术指导。依托政策扶持和技术扶持,这些移民逐渐成为建东村先行富裕起来的群体,并成为当地农民种茶致富“带头人”。

  “全村年平人均纯收入约5000元左右,但是移民户都远远高出了这个平均值。”李胜自豪地说,不仅如此,移民还带动了当地茶产业的发展。目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1500亩,占农民收入的50%以上,成为当地农民最稳定的收入之一。李胜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正着手准备引进白茶种植,如果成功的话,移民的收入将再翻一番。

  除了茶叶,移民的另一项稳定收入是劳务经济。男人外出打工,由老人或妇女打理茶园,这在移民户中是很常见的现象。茶叶和劳务经济给移民户带来了家庭90%以上的收入,很多移民户的年收入都超过了5万元。

  冀敏一家就是这种依托茶叶和劳务经济富裕起来的代表。今年已经44岁的冀敏身材苗条,皮肤白皙,看起来只有30岁左右。冀敏说自己的“驻颜秘方”是心态好加跳舞。原来,冀敏的丈夫杜红和儿子都在外打工,她负责打理家里两亩茶园,全家年收入少则5万元,多则10万元左右。由于农活不多,冀敏闲时就和邻居们凑在一起跳跳舞。

  “生活富裕了,自然就想着怎么样追求更高的文化享受了。”冀敏笑着说,她自己掏钱买了一套音响,每天组织邻居们跳舞,如今,这项活动已成为建东村移民必不可少的集体活动。随着大家跳舞的热情越来越高,场地也越来越不够用,移民便要求村里给修个小型文化广场。

  “目前我们正在落实这件事情。”李胜说,争取能早日实现移民们的愿望。

  入夜,冀敏搬出音响,与邻居们在寒风中翩翩起舞。看着妻子婀娜的舞姿,杜红军心里是满满的幸福与喜悦。(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