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四川攀西地区抗旱形势严峻 政府积极应对缺水之困

2013年04月02日 16: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攀枝花4月2日电 (高寒)在遭遇2012年春季严重旱灾之后,四川攀西地区包括凉山、攀枝花部分区县再逢干旱,目前两地10余区县数十万民众遭遇缺水之困,当地干部、群众积极开展抗旱自救,冀生活生产正常有序。距雨季还有近两月,抗旱形势依然严峻,攀西广大民众亟盼早日解“渴”,考验着当地政府应对旱灾的执政能力。

  缺水之困天灾人难治

  “十年九旱”,这是人们对攀西地区的普遍看法,究其原因,气候是主凶。攀枝花、凉山南部地处川西南滇西北—横断山攀西大裂谷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干、雨季分明,降雨量高度集中在6至9月,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10月到次年5月几乎无有效降雨。在此种情况下,雨季蓄水成为解决干旱的首要办法。

  据了解,近年来,攀枝花、凉山两地为应对干旱,斥巨资修建了大量的水窖、蓄水池、山坪塘以及水库。据统计,目前仅攀枝花各类蓄水工程包括水库和山坪塘就达到1324座。这些蓄水工程对缓解旱情起到重要作用。

  不过,由于气候因素,近几年攀西地区连续干旱导致多数蓄水设施处于未饱和蓄水状态,其抗旱能力大打折扣,很多水窖、蓄水池、山坪塘甚至水库在来年雨季前就已干涸。

  记者深入旱区多日采访发现,降水成为这些蓄水设施的主要水源,多数蓄水设施干枯或不能最大化发挥抗旱能力,是由于上一年蓄水量不够造成,这就直接影响到下一年的生活生产,人畜饮水困难,春播无法正常开展。

  在德昌县马路村六社,当地政府两年前花约50万元在村子半山上修建了一座小水库,记者看到,库坝、库底已经长满了草。村民说,这座水库自修建起一直没蓄上水,如蓄满了水,周围20多户村民生活生产用水就会得到基本解决,就不会靠天吃饭,春耕也可正常进行。

  当地村民老李与其他三户种植了近30亩甘蔗,在往年水源充足的条件下,一年可以收割4次,收入可达二三十万。不过今年的旱情,让这三十亩甘蔗几乎干枯。

  “连本都收不回来。”正在砍甘蔗的老李说,他的周围是一片枯萎的甘蔗,“这些(甘蔗)只能低价卖给糖厂,但别人收不收就不知道了。”

  据当地一位水利干部介绍,近些年,政府一直在想办法解决高山、“二半山”村民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修水窖、建山坪塘和水库,但连年干旱造成水源匮乏;另外在雨季,有些水库周围不能形成地表径流,当地村民又缺乏主动性,结果造成水库无法有效蓄水。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年年抗旱年年旱的抗旱现状。

  抗旱之困资金短缺是重点

  “山下水长流,山上愁啊愁。”采访中,面对不断加剧的旱情,攀枝花、凉山当地干部群众常常望“江”兴叹。这条“江”,便是金沙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干旱缺水乡镇村民一般居住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山地带,山下就是滚滚金沙江,“远水解不了近‘渴’,其祖辈“靠天吃饭”已成常态化。

  面对连年愈发严重的旱情,近年来当地政府试图改变这一现状。人们把目光注意到修建大型水利设施,及从金沙江提灌蓄水。

  紧邻金沙江的攀枝花盐边县红格镇金河村村民就享受到了从金沙江提灌的幸福,之前该村是最干旱的村子之一。现在村民都种植了早春蔬菜,每亩能收入1万多元。

  据提灌站负责人刘从军介绍,提灌能满足40多户人家,200多亩灌溉面;以前早春蔬菜没几户种,只有10多亩,现在有80多亩。

  记者注意到,这种小型提灌站建设周期短,能快速缓解旱情,不过覆盖范围较窄,成本偏高,像这种小型提灌站修建需要20多万元,抽1方水要20多块。在连年干旱地区,如要满足更多的群众用水,则需要修建更大扬程更高的提灌站,这对于地方政府无疑投入巨大。

  不久前刚运行的仁和区混撒拉提灌站,将金沙江的水提到6公里远的芒果基地,目前投入近600万元,而该区将要规划修建11个类似的提灌站,才能有效缓解旱情。

  攀枝花一位曾接受记者采访的官员认为,从长远考虑,解决好攀枝花旱情,就要争取国家资金,非修大型水利设施大型提灌站不可,这些项目动辄上亿元,本级财政目前难以承受。

  据了解,去年10月,四川提前下达攀枝花市和凉山州省级项目资金3600万元,用于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和抗旱救灾。

  一位长期关注旱情的媒体人士认为,这些抗旱资金分解到旱情蔓延的地区,好比“杯水车薪”,虽能缓解旱情,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抗旱始终是被动的“抗”,而不是主动的“防”,地方政府还得着眼长远,争取资金修建大型水利设施方能让百姓早日解“渴”。

  一位从事基层水务工作20多年的老干部认为,攀枝花、凉山两地干旱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工程性缺水,一是资源性缺水,尽管地方党委政府在多年抗旱过程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但由于特殊环境,年年抗旱年年旱,这种状况短期内不易解决,所以如何应对旱灾考验着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