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社会观察:如何使公厕面目一新?

2013年07月29日 16:34 来源:合肥晚报 参与互动(0)

何姗姗 制图

  如何使公厕面目一新?

  七旬老人韩福根的家就住在铜陵路附近,五年前,铜陵路合肥五中围墙边,曾建起一座很气派、显眼的二层小楼。“其实,那是一个可为残疾人提供方便的公厕。”韩福根说,因为那个公厕看起来很洋气,他还专门拍了照片送到本报……

  民众时时刻刻、世世代代需要公厕。这话一般不拿上台面来说,因为过于“正常”,反而有些“怪怪的”感觉。今天提起这事儿,是因为本市韩福根老人每天在铜陵路散步时,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先的公厕在修高架时被拆除,而新的公厕还没及时诞生。本报记者因此深入了解了有关情况:按照合肥市的面积测算,需要公厕约1200座,目前只有约700座。确实少了。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体的话,那么,公厕应喻为什么?大家尽可以哈哈一笑,心照不宣。其中可见公厕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生理需求上,按照人类发展步伐来考量,公厕完全可以进入文化范畴。它并非一件简单的“俗事”。例如日本仓吉市,就专门编辑出版过供游客使用的《市区公共厕所地图》。所以谈日本的旅游文化,就不能回避其公厕。甚至,日本的有些公厕,竟然是公园的大门。而新加坡更是世界厕所组织的创始国,他们有一家世界公厕学院。将厕所抬到如许高度,能说是“生理需求推动”吗?显然不是。

  文化进入厕所,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显示了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我们应该重视它。不但要在数量上做好充分准备,还要在质量上进行文化渗透。中国人去巴黎游玩,会因为其街头的简易公厕,油然联想到拿破仑——因为它们看起来像一座座炮楼!曾担任过炮兵军官的拿破仑,应该不会有意见吧?

  公厕在这些国家,不仅满足了大众的生理需求,还浮光掠影地介绍了文化,引导着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它的“力量”——这种力量并不大,但“亲切”,像一个善意的喜剧演员,在逗我们开心的同时,让我们“轻装”前进。笔者觉得合肥市可以参照他们的做法,在这一点上,更努力地突出庐州古城的“特色”。

  作为一座文明古国,我们的文化积累太深厚了。虽然“正规史书”上几乎没有厕所的影子,但民间文化中对它的记载却极其丰富。大家都知道隋炀帝的结局很差劲,江南一带有个歇后语叫“龙头落虎口——惨啦”,说的就是他。“龙头”无须解释,那“虎口”是什么呢?就是马桶!因为很早的时候,它名叫“虎子”,后因言讳改作“马子”,再后来才称“马桶”。将这个名称的变迁做一篇学术论文,未尝不可。

  如果专家学者和民间老人们联手为合肥打造“厕所文化”,使其遍布全城乃至附近的乡镇,会不会产生“眼球效应”呢?笔者对此持乐观态度。但仅靠政府来推动这件事,似乎不够。德国的做法可供参考:他们运用市场来管理公厕,任何个人和企业都有权经营。例如瓦尔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以经营厕所闻名的企业。他们在公共厕所的墙上和内部摆设上,开拓广告空间,“以厕养厕”,可谓善哉!新加坡甚至通过低息贷款的方式,帮助农民筹资建造自己的厕所。这个做法在我们这边可能还不现实,但或许也是一种未来的发展方向。

  公厕的使用价值一旦与文化内涵相结合,其面目将焕然一新。当年一个美国人,将铅笔的一头用铝皮包上橡皮,立即成为一项专利。许多看似简单的行为,只有将它当做一件利民的事业来“关心”,才会显示价值。“莫因善小而不为”,也应该体现在公厕建设上。合肥许多饭馆里的厕所,也贴着广告牌,上面有些图片和笑话,可惜那些都只像“临时动作”,不成规模,亦缺少开发之“深度”。如果将它提上议事日程,有计划、稳步地“推进”,最终会给市民乃至世人留下何种印象呢?

  本报首席评论员 张小石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