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湖南郴州苏仙区抗旱见闻:“听见哗哗水声就睡得好”

2013年08月12日 17: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郴州8月12日电 题:湖南郴州苏仙区抗旱见闻:“听见哗哗水声就睡得好”

  作者 刘柱 曹碧波

  持续晴热高温近两个多月后,段金红望着眼前的一大片稻田,依然不愁田里的水稻没水“喝”。

  段金红所在的村庄是一个偏远山村,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坳上镇苏木头村。

  11日,记者实地走访后发现,村里尚无旱情的迹象——农田里稻穗飘香,快要收割的稻穗在随风“起舞”中“沙沙”作响,大大小小的西瓜掩映在繁茂的瓜藤间……

  坳上镇镇长陈启平向记者透露,今年有旱无灾“纯属意外”。他说,近三年来全镇通过专项资金、压缩行政开支、农民自筹等方式投入了五六百万元,用于全镇10个小Ⅱ型水库加高加固排险,约40公里的水沟渠得到整修硬化。

  “兴修水利设施以前主要是为防汛,没想到今年对抗旱起到了关键作用。”陈启平介绍,对全镇六七十年修建的水库进行防渗处理,今年库容量保持较大,“尽管老天不下雨,农业用水还是能得到基本的保证。”

  但在段金红眼里,硬化水渠能修到田边,“可不能小看这一公里,对今年的抗旱非同小可。如果水库里的水还没有流到田里,就从沟渠渗漏跑了,那也是白搭。”

  记者看到,苏子河里的河水通过周边硬化的小水渠,源源不断地流向稻田。苏子河是苏木头村用水的“生命线”,灌溉着村里近800亩的水稻田。

  段金红说,这“最后一公里”是村里通过以奖代投、村民自筹等方式“一点一滴做出来的”。

  据介绍,苏木头村全村1300多人,年轻人基本都外出务工,剩下老人和小孩在家里靠天吃饭,是典型的“空心村”。

  “3年多来,村里投入了二三十万元,村民自己动手兴修水利,真是不容易啊。”段金红认为这种付出很值得,“不然今年的收成全打水漂了。”

  苏木头村还是一个高山村,全村海拔在500米左右,种植水果也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村里兴修的水渠也成了村民保增收的“利器”。

  段金红说,他栽种的80多亩红提8月底就可以上市,“如果水泵不能从水渠里抽到水,那就惨啦。”

  因村里的水利基础设施到位,陈启平和段金红商量着,要把红提扩种至200亩。“等晚稻收割了,我们继续修水渠。”尝到甜头的段金红,对扩种也充满信心。陈启平也表示,镇政府除了向上级争取更多的资金外,计划通过压减自身办公经费等办法筹措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今冬的水利设施建设中。

  “听见哗哗水声就睡得好。”当采访快要结束时,段金红的一句话引起了记者的格外注意,“我们村里还有一段‘鱼水情’的故事哩。”

  段金红说,村里一个溶洞抽出来的水温常年保持在19℃左右,非常适合养殖三文鱼,外地一个老板为此就在村里投资兴建了子郴渔业有限公司养殖场。

  “今年三月份才正式投产,没想到遇到大旱,用来养鱼的水差不多都放到田了。”段金红认为,之所以水渠里能哗哗流水,养殖场功不可没,“养殖场还主动承担了村里河道修补、河道护坡等修缮” 。

  “现在是少养鱼,多放水,在干旱面前,鱼不能与水稻争水。”养殖场负责人欧阳子郴向记者透露,养殖场原本能养5万斤三文鱼,为保农田用水,减产了五分之四,“损失这么大,当然很心疼,等水稻收割完了,再想方设法扩大养殖规模。”

  据当地村民介绍,担心因离水源比较远的农田灌溉困难,会引起村里用水矛盾,养殖场又主动出资在养殖场出水口跟河道附近安装两个抽水泵,还开凿一条排水沟,专门用于远端农田灌溉,受到村民的称赞。(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