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城是怎样炼成的——解读云和“小县大城”变身密码

2013年12月27日 18: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丽水12月27日电(记者 童静宜 见习记者 胡丰盛 实习生 李婷婷)35%的农民下山转移、74%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90%的企业集中在县城发展、92%的学生集中在县城就读、城市化率达64%……走过青山如黛的两岸,涉过帆影点点的瓯江,一座隐匿于浙西南的“山水童话之城”——浙江云和的美好画卷缓缓映入眼帘。

  然而,谁曾想到,十几年前,这座城市还是一番沉睡模样: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民众生活不富裕。

  如今,她却褪去了落后山区小城的外衣,以一座充满浪漫氛围的童话之城姿态呈现在万千世界面前。十几年来,云和县委、县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小县大城”战略,最大限度地集中了财力,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尽早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和城市化的成果,为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化提供了一个范例。

  严苛自然条件 催生的“小县大城”战略

  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云和,十多年前,集老、少、边、穷、移于一体,是一个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山区小县。

  该地人口极为分散:11万人分布在170个行政村和842个自然村,有相当一部分祖祖辈辈都居住在高山、深山、库区及地质灾害隐患等区域,生产生活条件异常恶劣。山水分割、人口分散、要素分离……社会发展一直处于低效率和低水平的尴尬状态。

  面对这样的“窘境”,云和该如何“强势逆袭”?

  对此,历届云和县委县政府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

  “从立地条件来看,云和山多地少、村众人寡、县小但城相对较大。”云和县委书记张建明说,作为浙江的欠发达地区,又是人口和经济小县,如果依靠政府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来改善山高路远地区的交通、通讯、水电、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生产生活条件,显然财力不许可。

  针对这样的实际,90年代中期,他们就提出了“小县大城”的发展战略,通过制定优惠的下山转移政策,引导和鼓励居住在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山远山的困难群众向县城、建制镇和中心村转移,培育壮大县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于是,将农民转移到县城成了我们的工作重心”。云和县农办副主任彭季伟说道,近年来云和更是将“小县大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化的主要载体。据悉,目前通过“小县大城”,云和县已经实现了35%的农民下山转移、70%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74%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90%的企业集中在县城发展、92%的学生集中在县城就读、城市化率达64%。

  多样化安置 小县城实现64%城市化率

  不过,农民下山转移,要移到哪里?资金又从哪里来?

  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化的全局出发,根据不同条件,云和政府为下山农民制订了多样化的安置方式,并给予相应补助。

  对于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或者已经在县城就业的农民,云和县政府规定,他们可在县城选择自行建房或购买农民公寓,其他的则可在中心镇和中心村自行建房和购买二手房。自行建房,则由县乡两级政府统一提供地块。如县城位于新车站附近的一期农民新村,县政府以2.3万—2.8万元/直(一直等于56平方米)的价格优惠出售给农户自行建设;农民公寓则由县政府统一建设,以接近成本价的价格出售给农户,面积一般在90m2以下。如浙江省最大的农民下山转移小区——普光农民公寓。

  公寓建成后,政府以1650/m2的成本价出售给农户,价格不及商品房的一半。而且,每人还能享受到5千-1万的购房补助。

  据悉,对于下山转移的农户,无论是自行建房还是购房,云和政府都给予了相应的补助。如在县城建房和购房的,或在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安置的,每人均可得到5600—7000元的补助;在中心镇和中心村购二手房安置的,也可得到5600元的补助;整村搬迁,或者是在A、B类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则还有更多的补助。

  “这样,农民想要搬迁的欲望和需求很强烈,更加之,当时木制玩具城已经形成,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县城打工,但没有房子居住。”彭季伟说,公寓的931套房,有超过2000户的农民过来抽签,最后吸纳下山农民了4000位多。

  紧水滩镇乌弄坑村的村民刘昌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2009年下山转移到县城,在普光农民公寓购买了一套205500元的117.68m2面积住房。当时他家共有6口人,共获得39000元补助。

  这样,只要花16万元左右,他就可以入住一个近120m2的套房,这样的交易在今日“如狼似虎”的房地产业面前简直是天方夜谭。

  十几年时间,近7.5亿资金的投入、48个转移安置小区的建成、近100个自然村的搬迁、3万余人的下山……对于云和这样一个欠发达的山区小县城来说,农民下山转移的安置费用是一笔不菲的财政支出。那么,这些资金从哪里来?据彭季伟介绍,除了每年财政安排一定的下山转移专项资金外,云和还积极向浙江省财政争取下山转移专项补助资金及配套扶持资金,从而保障了“小县大城”的顺利进行。

  “我们计划未来五年争取再搬迁农户6000人。”彭季伟说,如今,云和已经尝到“小县大城”战略的益处,“农民举村搬迁后,不仅解决了城区劳动力短缺问题,还让山区实现了退耕还田、退耕复绿,减轻了山区生态环境压力。”彭季伟说道,目前云和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

  授人以渔 一技之长创“云和师傅”品牌

  要实施“小县大城”战略,对于一个地方政府而言,让农民下山、聚集到县城和中心镇,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难点还在于是否能够让他们“稳得住”,有一技之长;能否有效解决农民的就业、医疗保障及子女就学等一系列民生性问题。

  为此,云和将下山转移小区建设与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紧密结合了起来。在县城、中心镇和木制玩具、阀门轴承等一些特色块状经济发达的乡镇,规划建设了一批下山转移小区,以保证其就业。

  同时,云和县政府还明确规定,下山转移对象转为非农户口的,享受城镇居民待遇;下山转移对象的子女就学享受居住地居民子女同等待遇;下山转移对象在承担相应义务的前提下,享有原所在村村民同等权益,土地、林地承包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不因下山转移而改变。

  此外,云和县有关部门还制定了转移农民就业扶持政策,实行农民培训制度,在农民安置小区开设农民技能培训场所,免费为他们开展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据云和县农训办主任徐仙娥介绍,从小区到职业技术学校,云和每年开展的农民技能培训次数都多达1万多人以上,而且还创造了“云和师傅”的地方品牌。

  毗邻云和县的龙泉市安仁镇,一块写着“刘朝后菌种场”的牌子显得格外醒目,这个菌种场的主人刘朝后,就是在外闯荡的云和师傅大军中的一员。

  这位来自云和县的普通农民,像火车头一样带领了当地人开拓袋料黑木耳产业。据悉,安仁镇每年有1500多万袋菌种销往全国各地,2011年仅黑木耳产值就达5000万元,占该镇农业总收入的60%。所以,当地人要是说起刘朝后,都会竖起大拇指赞叹不已。

  “通过异地开发,这些人不仅让自己鼓起了腰包,还带动食用菌开发、茶叶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实现了‘双赢’的目的。”徐仙娥介绍,目前。像刘朝后这一在外的“云和师傅”一共有200多人,从事异地开发的有15000人,他们年创经济收益就达到5亿多元。

  作为云和的技术领军人物,“云和师傅”在广袤的地图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28个省(市、区)、232个市县和3786个乡镇……他们演绎着“云和师傅走天下”的生动篇章,诠释着属于云和人的精彩特辑。

  此外,她说,为保障在外打拼的云和师傅的后勤服务,云和县委人才办专门牵头在云和县10个乡镇成立了强大的“后援团”——开发援助服务中心,及时为异地开发者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合法权益,为他们保驾护航。

  徐仙娥说,截至现在,开发援助服务中心已为这些农村实用人才解决各类大小纠纷案件300余件次,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专业技术人员考察团也已先后20余此奔赴32个市县的异地联络机构开展考察慰问工作。

  据悉,目前“云和师傅”异地创业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已达到1000余人,主要从事食用菌、茶叶、玩具等9大类开发项目,并带动了本地6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异地综合开发。(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