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湖北襄阳六旬老人在传承中创新发展钱隆花轿

2014年02月24日 13: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襄阳2月24日电 题:湖北襄阳六旬老人在传承中创新发展钱隆花轿

  作者 杨泽文 尚华珍

  “钱隆花轿制作技艺已列入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因为场地原因,去年与省级“非遗”失之交臂,但是软、硬件条件都符合申请“非遗”条件。”湖北省襄阳市六旬老人钱炳贵介绍,作为“钱氏竹板轿”的第四代传承人既有压力也有动力。

  花轿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记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黄月英结婚时,黄月英就提出了“一不骑马,二不坐轿,三不坐船”的条件,可见那时花轿已用于娶亲。据史料记载,把花轿运用到娶亲上最早见于宋代,南宋后开始在民间普及。

  笔者23日走进襄阳市襄城区卧龙镇,进入一间约80平方米的“钱隆花轿艺术团”门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内放着的三顶精美花轿。钱师傅介绍,这套房子既是自己的家,又是自己的工作室。

  “我祖上、曾祖、祖父都是篾匠,精于制作编制竹轿、竹床、竹席、竹桌、竹椅等生活器具。甚至连喝茶用的竹杯也能用竹子编制。”钱师傅介绍,父亲用的茶杯就是像竹席一样编成的,倒上水可以滴水不漏,而且泡茶还有竹子的清香味。

  钱师傅12岁跟随父亲学做篾匠,逐渐熟练劈篾、火蒸、火烤、制弯造型等各项工艺制作。

  “以前制作的竹板轿,会用到3、4种竹子,一般半个月就能制作一顶”钱师傅说,当时制作的竹板轿非常轻,大概只有30斤,4个人抬2也不会太辛苦,而且由于结实耐用,很多主持婚庆的人都喜欢买这种轿子。

  在襄南、襄西地区,历史上一直有用花轿娶亲的习俗。“到了清末民初,由钱氏家族制作的竹板轿因为经久耐用,美观大方更是成为当地人的首选。”钱师傅介绍,花轿娶亲的习俗先是受到“破四旧”影响中断,而后随着汽车的出现渐渐消亡,钱氏家族的竹板轿也失去了用武之地而消失。

  直到近年来,人们对于民俗文化认知的提高,让传统婚庆重新被人们接受。在新集镇文化站做过15年站长的钱师傅,敏锐的意识到家族技艺复兴的希望。于是,他挖掘整理钱氏家族传统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制作出了竹、木结合的“钱隆花轿”。

  “从2008年11月,成立钱隆花轿艺术团,至今,才做了三顶竹板轿,分别是龙轿(又名状元轿、官轿)、凤轿(又名喜轿)、八抬大轿(又名鸳鸯轿)”钱师傅指着大厅内的轿子一一介绍,制作那三顶花轿,从绘图、找材料到成品至少花费4个多月时间。

  “花轿选材要求既轻又有耐力,一般选用香樟、梓木、银杏等木材,像这顶轿子就采用了浮雕、透雕、贴金、涂银、朱漆等装饰手法,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说着,钱师傅起身指着八抬大轿介绍,最难得就是制作框架,它要承载两个成年人的重量。

  从传统的竹轿到竹板轿,制作难度越来越大,现在艺术团就是钱师傅生活的一大部分,目前,他已经收了4个徒弟。但钱师傅意识到,竹板轿这门传统的制作艺术传承的尴尬性。对于未来,钱师傅表示,除了恢复花轿迎亲的传统习俗之外,就想建一座“钱隆花轿”艺术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传统技艺。(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