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德清活态非遗撒开传承网

2014年04月04日 13: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浙江德清活态非遗撒开传承网
    2013年4月,新市蚕花庙会上首次展示的水上蚕娘撒蚕花,河道两边观众蜂拥,热闹非凡。 德清县文广新闻局提供 摄
防风文化节。 德清县文广新闻局提供 摄

  中新网湖州4月4日电(见习记者 邵思翊)人间江南三月天,正是桑蚕哺育农忙时。江南人世世代代在此经营着桑事,渐而衍生了蚕桑文化。

  “清明一过谷雨来,谷雨两边要看蚕。当家娘娘手段好,蚕种包好轻轻焐在被里面。”古老的《蚕花谣》,穿越千年时光,在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回响。

  这里,是杭嘉湖地区蚕桑的主要产区之一,浙江,德清。

  剥开厚重历史包裹的非遗蚕茧

  浙北地区的德清隶属“鱼米之乡”湖州,有着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蚕收户户缫白丝,麦熟村村捣麦香”,由于蚕桑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当地的民俗活动大多与蚕桑活动有关。

  而在德清新市,闻名江南的“蚕花庙会”已流存千年。每到庙会期间,邻近县镇的农民都涌到古刹觉海寺、北街一带,乞求上苍赐福予民,保佑蚕桑丰收。妇女头插蚕花,怀揣蚕种,引得男女老幼争睹芳颜,你挤我轧,故曰“轧蚕花”。

  此外,还有“讨蚕花”、“照蚕花”……婉约的江南自不少莺啼软音,“扫蚕花地”便是其中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手执着饰有蚕花的道具“扫帚”,边唱边舞,表演着掸蚕蚁、采桑叶等一系列与养蚕有关的动作。曲调高亢,动作利索,非常喜庆。

  自1999年大规模举办新市蚕花庙会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十五届。2007年,新市蚕花庙会成功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扫蚕花地”则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德清县文广新闻局副局长费莉萍介绍,历年来,蚕花庙会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主要包括蚕娘花轿大巡游、科技兴农话蚕桑、蚕文化馆祭蚕神、寺前弄里轧蚕花、演蚕花戏、扫蚕花地等多项活动。

  “这样既保留了江南蚕乡传统的民俗节目,又融入了旅游、娱乐等多种元素。”费莉萍说,这是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群众性传统文化狂欢节。另外,重新编排《扫蚕花地》音乐元素,创作、排练原生态无伴奏合唱《蚕花廿四分》,多次亮相于大型舞台,并在今年利用蚕桑民俗培育舞蹈《龙舞蚕花飞》进行推广。

  除了蚕花庙会,在德清,非遗活动数量繁多,可谓“季季有活动、一地一特色”。

  乾元镇的“乾元龙灯会”年俗项目是浙江26个春节文化特色地区之一,“龙腾盛世”舞龙大赛、“缤纷春溪”龙灯展及灯谜会、“吴语越韵”演唱会……龙灯皆来自各村落,源于过去流传下来的习俗和手工艺,祥龙竞相争艳、共舞角逐,闹猛元宵。

  元宵到乾元看灯会,清明到新市赶蚕花庙会、到三合看龙舟表演,盛夏到雷甸、莫干山采摘枇杷、水果,秋季到三合寻防风到武康看樊哙,冬季到筏头、新市等品“吉祥三宝”……每逢节庆,德清人有了更多的“串门”机会。

  走近寻常百姓的非遗日常生活

  从2003年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工程到2007年被确定为浙江省试点单位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正式拉开德清县非遗保护工作的序幕。

  2010年,德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成立,并出台传承人政府津贴和传承单位申报认定办法等相关规定,科学建立传承数据库,促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在服务传承人的基础上,德清发挥“民间设奖”效应,鼓励民间设立首个“非遗保护传承奖”。目前已有17位传承人、民间艺人已获此殊荣。2013年,特别成立写作小组,以“人”为主线,图文并茂的形式反应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故事,编纂《非遗传承人纪实》。

  “德清非遗保护已经逐步建立金字塔体系,开始形成了以国家级项目为核心、省级项目为重点、市县项目为基础的保护网络。”费莉萍说。

  “三九坞裸心乡”、“和美后坞”、“沈约故里”、“十里长春”,说及德清的40个文化特色村,费莉萍如数家珍,“德清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西汉名将樊哙、一代文学大师俞平伯、外交特使傅云龙等等,而每个村的特色正源于此。”

  在筏头后坞村,“乡村非遗馆”里展示德清了“吉祥三宝”之“年猪饭”习俗;在莫干山海拔三四百米的后坞村,非遗馆里陈列着打谷桶、风车、草鞋耙、山袜等古时用过的劳作农具和生活用品,让人倍感亲切,一台老风车上还可以看到“光绪丁酉年”字样……每个村落皆一脉相承独树一帜。

  非遗源自民间,走进寻常百姓家,才能“活起来”、“活下去”,这其中离不开的,是每一个人的参与与支持。而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如何动员民间资本助力非遗发展,德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此前,德清出台实施了《扶持民办博物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政府为引导,整合民间资源,积极引导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以投资办馆的形式保护、弘扬特色文化。目前,全县已成功开放莫干山中草药文化展示馆、水样年华婚俗文化艺术馆、后坞生活·山村记忆、金火村剪纸馆等非遗展馆56个,再现传统民俗民风、农耕生活的文化精髓。

  政府也从过去的“唱独角戏”转而“大戏台”,借助民间力量,让非遗传承“接地气、显灵气、聚人气”。

  费莉萍介绍,文化部门帮助传承人朱子松成立“东溪曲艺团”,通过菜单式文化下乡的模式,平均年承担送戏下乡任务近50场;支持、指导乾元镇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成立乡镇级民间保护团体——乾元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目前正积极探索成立“新市蚕花庙会”保护协会。

  截至目前,德清已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省级非遗目名录7项,市级名录28项,县内公布42项。其中“扫蚕花地”作为“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的一个子项目已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结出传承创新的非遗丰硕果实

  今年德清乾元中心小学,除了剪纸、抖空竹,他们又多了一项新的课程:舞龙。每周一次的课程中,德清非遗传承人们来到校园,当起了小学老师,给孩子们教授非遗技能。

  这所小学是5所市级传承教学基地之一,它看上去,就与其他学校不尽相同。整洁开阔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是一幅幅精美的剪纸;课余休息时,他们不再仅选择篮球、足球作为锻炼活动,抛起又落下,一个个灵动的空竹和阵阵欢笑声,回荡在空中。

  费莉萍告诉记者,除了非遗传承基地,校园非遗基地有着独特的优势。“非遗从娃娃抓起,以乾元小学为例,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非遗课堂为他们展示了德清的传统,也更有利于他们融入德清。”

  近年来,非遗不断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联合学校发动全县中小学生开展以“寻找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活动,“我是民俗解说家”非遗宣传活动,发出保护我们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开设非遗项目传习课等。据统计,平均每年举办展演、展示、讲座等非遗进校园活动20余次。

  “探寻十个特色村落,寻访十幢传统民居,走进十所文化礼堂,传习十个非遗项目,评选十件优秀作品。”为了吸引更多的民众加入非遗队伍,德清以“五个十”为主要内容整合了莫干山水、孟頫故里、英溪源头、防风湿地、新市古镇5条路线,开展“走读德清非遗”年度系列活动。同时,鼓励推动乡镇、村(社区)开展非遗串门,2013年全年开展各级各类“非遗串门”近20场。

  当越来越多的民俗非遗逐渐湮没在历史演进的轨道中,德清打出“组合拳”,以强带弱,利用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资源的优势,将县级、镇村级非遗项目打包整合,不仅有助于起步阶段的非遗项目壮大成熟,也让成熟的非遗项目更利于保护传承。

  “三合乡塘泾村有支女子龙舟队,清明划龙舟祈求来年蚕茧丰收,但是这只存在于这个村。”费莉萍说,将其亮相“防风文化节”,整合该乡非遗资源,帮助其更大范围的传播。另外,在2014年的乾元龙灯会上,逐步恢复的十样景灯、丝马灯、鳌鱼灯等纷纷登台,借助优势平台整合发展,逐步打造德清非遗的立体传承保护模式。(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