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祁连山生态局部趋好 野生动物赶着牧民“跑”

2014年05月15日 16: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甘肃祁连山生态局部趋好野生动物赶着牧民“跑”
    图为祁连山西端山下的丰美草。场随着近年生态资源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白唇鹿、狗熊、狼、雪豹等很多年都比较少见的一些野生动物经常出现。不过,牧民的家畜也因此受到威胁。 杨艳敏 摄
    图为祁连山西端山下的丰美草。场随着近年生态资源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白唇鹿、狗熊、狼、雪豹等很多年都比较少见的一些野生动物经常出现。不过,牧民的家畜也因此受到威胁。 杨艳敏 摄
    图为祁连山西端山下的丰美草。场随着近年生态资源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白唇鹿、狗熊、狼、雪豹等很多年都比较少见的一些野生动物经常出现。不过,牧民的家畜也因此受到威胁。 杨艳敏 摄

  中新网甘肃酒泉5月15日电 (记者 冯志军)“野生动物的不断骚扰”是祖祖辈辈逐水草而居的37岁蒙古族牧民胡尔察这几年来最忧心的头疼难题。尤其是在秋冬季节,牧场逐渐移至草木相对繁茂的山上后,野生动物神出鬼没的频繁偷袭让胡尔察“毫无办法”。

  正值初夏时节,祁连山西端山下的草场仍无一丝绿意,山上晶莹剔透的白冰和厚实积雪尚存阵阵寒意。胡尔察站在靠近河流旁的一座低矮院墙上,通过望远镜观察着远处安静的羊群。野生动物很少光临一马平川的这里,这亦是他一年里最为惬意的放牧时光。

  这是地处祁连山西端,青藏高原北缘,甘肃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东南部的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不仅是中国西部候鸟南北迁徙歇息的必经通道,也是敦煌、玉门、瓜州、肃北、阿克塞五县(市)重要水源涵养地,维系着河西地区60万人口生存与发展。

  中新网记者近日沿着一望无垠的草场间坑坑洼洼的通乡公路向牧区深处艰难前行,每行十几公里才能看见一户牧民的院落和悠闲啃草的羊群、牛马。途中恰逢追逐丰美草料而举家下山不久的胡尔察,眼前平坦的草场使他可以暂时放松对野生动物偷袭的警惕。

  “去年在山上放羊的时候,一头狗熊全然无视人(类)的‘威胁’,一直跟着羊群进了羊圈。”胡尔察告诉记者,这两年,像狗熊、狼等肉食野生动物经常跑到山上牧场的羊圈里吃羊。“有时候牧民们吓得没办法,只能躲在屋子里面不敢出去,任其为所欲为”。

  胡尔察说,随着政府近年不断加大生态资源的监管,以前在这里采矿挖金等破坏生态的现象越来越少,草场生态也随之好转,盘羊、白唇鹿、狗熊、狼、雪豹等很多年都比较少见的一些野生动物经常出现。不过,牧民的家畜也因此受到威胁。

  记者走访了解到,尽管周边野生动物的增多意味着当地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也预示着牧民不必再为羊群觅食的草场发愁。不过面对野生动物的步步紧逼,牧民们只能不断“后撤”。

  “与前些年‘野生动物根本不敢靠近牧民’相比,现在它们都不怕人了,还一步一步逼着人往后退。”胡尔察说,以前牧民碰见狼的时候,吼两声就能将它吓跑,现在它们完全不顾牧民的“大呼小叫”,吃饱了才会慢悠悠地离开,有的临走还要叼上几只羊。

  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索义拉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近年对保护区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稳定基础上有增加趋势,不过野生动物大量繁殖增加和牧民草场的矛盾由此日益凸显。

  “尤其是食肉野生动物这几年种群数量分布稳定,牧区的狼害、熊害等频发。”索义拉坦陈,尽管目前国家已有野生动物造成损失的相关补偿机制,不过按照当地市场价格核算,野生动物对牧民受损的补偿数额还需作进一步调整。

  从事林业工作30多年的索义拉的电脑里存储着不少棕熊、白唇鹿等罕见的珍贵动物视频资料,这是他几天前在人迹罕至的牧场深处林区巡林时无意拍摄到的。在他看来,“局地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并不能作为祁连山西端大环境生态改善的佐证”。

  “保护区内气候越来越旱,天然江水越来越少,土地沙化也在加重。”索义拉说,直观的野生动植物数量变化得不出“大环境”的变化,只要人为减少干扰,动物的生存环境会明显改善。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气候等因素变化影响,目前保护区内水土流失,冰川萎缩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索义拉透露,目前该局正在与多家科研院校联合对区域气候进行综合监测,三至五年后,初步能得出保护区内水文、气象资料等系统观测数据,这将为今后分析祁连山西端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提供可靠数据依据。

  祁连山是黑河、石羊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56条内陆河的主要水源涵养地和集水区,储水量615亿立方米,每年涵源吐流72.6亿立方米,不仅为河西走廊逾70万公顷良田和480万人口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并维系着该地绿洲生态平衡和经济社会发展,被誉为走廊“生命线”和“母亲山”。(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